219.第219章 最不能原谅何大清的人(1 / 2)

加入书签

第219章  最不能原谅何大清的人

    何雨柱刚刚到了四合院的中院前,就已经听到了院子中呜咽的哭泣声,进去一看,何雨柱就发现何雨水靠在何大清的怀中哭个不停。

    这一幕看得何雨柱心中微微一酸,因为何雨柱其实知道,何雨水一直都渴望父爱,小时候,虽然何雨水一直都很坚强,但是何雨柱却偷偷的看到何雨水一个人哭泣的样子,她想要父爱。

    所以后来何雨水还找易中海要过何大清的地址,主动给何大清写过信,但是遗憾的是,何大清没有一封回信,这让何雨水很是失望。

    只是何雨柱并不知道这回信到底是何大清不愿意回,还是易中海根本就没有帮助何雨水去寄,要知道那个时候,易中海在四合院的权利可是很大的。

    “柱子.。”

    这个时候,何大清也是看到了何雨柱,发现了何雨柱的到来,何大清明显的心虚了一下,倒是何雨柱露出了淡淡的微笑:“你回来了?”

    一句你回来了,让何大清的眼睛之中微微有了一丝的红色,随后连连哽咽的点点头:“回来了,回来了,对不起,对不起!”

    谁也没有想到,何雨柱居然这么轻松的就接受了何大清的回归,要知道当初何大清的离去是真的给何雨柱还有何雨水一个灭顶之灾。

    何大清走的时候是五十年代,那个时候的生活很苦,特别是在城市中生活,没有票,你真的是什么也弄不到,票证繁多,通行的票证可以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吃的东西,比如买米用粮票、卖鸡鸭鱼猪等肉类需要相应的肉票,买盐用盐票,此外还有邮票、豆票、各种蔬菜票等。

    买布买衣服也要布票,此外还有棉胎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化纤票等等。

    在用的方面,买洗衣粉、手帕、肥皂、火柴、纸张、自行车、手表等,也都要用对应的票。

    那个时候的票据可谓是五花八门,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

    何大清一走,何雨柱从哪里弄来这些票据,没有票据,伱告诉我,怎么活下去?

    好在,五六十年代城市里,粮食都是定量供应,分大小口,成年人月供应标准大多数在二十五斤半到三十二三斤之间。

    但上面考虑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对粮食需求特点,在粮票供给上也有差异。

    如城镇居民二十五斤半粮票,机关干部、教师等要多一些,乃二十七八斤。

    体育教师又比其他教师多一些,这也是因为体育训练,消耗能量多需要粮食多。一线工人做体力活,粮票也多一些,月供应是三十多斤粮票。

    中学生由于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分配到二十八到三十斤的粮票。未成年孩子根据年龄段,给予不同标准的粮票。

    总之,那时代城市里只要孩子出生,凭着出生证到治安所办理户口,之后到粮站办理粮油供应站,于第二月正式供应粮油,每人月供菜油为四两。

    在农村中的农民也叫做“农业户”,由村子里决定口粮,每人一年大约领三百多斤原粮(即稻谷),秋后交往公粮之后“分红”一次性决算,口粮标准达不到城镇的人口标准,也很难满足从事体力劳动农民的需要。于是,有体力的农民也会多种一些瓜薯豆菜,混一个温饱日子。能力不济体力差的农民家庭,只能挨饿青苗不接。

    当时,人们的工资都不高,基本也没有多余的钱。但如现代人存钱一样,人们都节省一些粮票,以备家里急需。在当时,粮票可以卖钱,可以换鸡蛋,或者换茶油、换布票等。所以,粮票成了一种“有价证券”,虽然不合法,但有的人在暗地交易。

    何雨柱靠着那些口粮其实根本就养不活自己的妹妹,所以在何大清走了之后,何雨柱就直接的辍学了,他开始了自己的挣扎活着之路。

    50年代60年代乃是一个吃不饱饭的时代,那时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就是问:吃了没?吃什么了?

    饭桌上吃的菜都是素菜,鸡蛋猪肉都是过春节时候的享受。北方人主食可能是玉米、高粱米、红薯等杂粮,玉米面、窝窝头、红薯就成了北方人的主粮,过年时候才能吃上饺子。可以看到,主粮加蔬菜,这也是那时代城市里普通百姓家的一日三餐。

    在那时代所有的供应,不是老百姓想买什么,自己去买什么。那时候是粮站供应什么,老百姓才能买什么。当时食品店销售的糕点零食,饮食店里售卖的包子、油条、干饭、发糕、粉丝、水饺、馄饨等,都需要粮票。粮站里除了供应大米与面粉之外,也经常搭售一些杂粮,如山芋干、玉米、红薯等,逢年过节也销售一些供人们包饺子与裹粽子的糯米和“富强粉”。当时,端午的绿豆糕、中秋的月饼,都是发放票证、凭证供应。

    虽然在那时代无票寸步难行,但是有的票证是常年发放,如粮票油票,保障老百姓正常生活。有些票证只有在大的节日才发放,才会供应这些物资。为此,在节日来临时候,有关单位如粮店商店百货商店都要去“组织货源”,也就是到外地采购物资,采购到了,发放相应的票证,老百姓才有吃的机会。

    所以,在那时代,过年的时候,在菜场、商店、百货商店、粮店都是人们在排长队抢购东西。虽然排队累,在拥挤的人群中抢购东西辛苦,但是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食物,获得普通日子没有的享受,也是非常幸福。所以,老一辈人都会忆50年代60年代是最有“过节儿味”和“节日味”,春节里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肉和糖,打打牙祭,穿上新衣服,获得隆重的体验,非常开心。

    上学的学生,一般住在集体宿舍,在食堂里吃。

    菜的品种是非常单一,偶然能吃上一顿用肉炒的菜是非常美味与奢侈的享受!那时候城市人也没享受过什么水果,生活很简朴!

    但是在农村也没有城市如此好。农民交完公粮之后,按照自己在生产队付出劳动力多少计算的工分,领取相应的粮食。生产队里田里种什么,就吃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