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梦的解析(下)(1 / 2)

加入书签

发生在济南的这起案件最终并没有立案,两位警察和被盗户主都证明,这个飞檐走壁入室行窃的老头儿只是在梦游。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老头梦游中的行为出发点还是做好事,后来核查几户失窃的家庭,丢失也都是学校用的上的一些物品。

也就是说,老头儿即便是在梦中行窃,他还是为了那个自己工作过的学校。

小区居民了解到真相之后,非但没有怪罪这位老人,反而对他更加崇敬。

老人醒来后,被民警和家人送到医院,不过对于梦游的治疗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无奈之下,为了避免老人再爬楼出现危险,只能在他的卧室内的门窗都加了防护。

不过,那篇论文写作的出发点并非探讨老人无意识的义举。

作者更关注的是梦游本身的一些疑点。

比如,老人在梦游是如何确定行窃目标的?

他离休后基本没有再回过学校,他是如何在梦中了解到,学校的教室内,缺什么,哪些设备坏了,休要修理?

这两点都需要长期的观察,可老人似乎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他很少离开家,也不喜欢串门,现实中他也从没有实施过踩点之类的行为。

这些信息是谁,如何传递给老人的?

除了这两点外,老人身上也表现出了梦游者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他们的方向感极强,哪怕是没有光线,走再远的路也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并完好地返回家中,接着睡觉。

第二,梦游者在梦游过程中经常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能力,譬如这个案例中的老人,他在现实中身体孱弱,需要靠拐杖才能走远路。

可是,在梦中,他四肢轻盈有力,爬高楼如履平地,哪怕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特种兵和武术高手也未必能够做得到。

第三,梦游者在梦游中,对于所遇到的人和事通常都会视而不见,也就是说他们从不会记得,曾在梦游中看到的东西。

不过,这种视而不见并非是大脑没有做出反应,只是不会被记忆。譬如,老人离开教室的时候,先是去摸窗户,准备从那里离开。

发现窗户被锁,又转身从门离开,当时门附近站着人,他却轻松地绕过那些人,沿着台阶一步步走下去。

也就是说,梦游者在梦中看到了障碍,其大脑也做出了应对,只是他们不会像醒着的时候那样,去思考,我是否该和对方点点头,打个招呼。

虽然,有诸多疑点没能说透,但那片文章最终还是得出了一个自己的结论。

梦游者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中,他们可以“触摸”到外界的东西,但是体内的某种机制会促使他拒绝和外界交流。

这种情况其实和自闭症有些类似。

苟文生对这种结论不知可够,他更关心的是梦游中信息的来源和认知机制。

大学的时候,他就读过一位十九世纪哲学家的著作,那本书将梦定义为人和宇宙的交流时间。

这个概念很宽泛,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一种形而上的哲学理念。但苟文生却一直怀疑,这位大师说的是事实。

精神病学领域,荣格是解梦最多的人。

在对数万个梦进行认真分析之后,他也认识到,梦具有下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双重特性。

从根本上说,人的大脑内有大量无意义的存在,这是一些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留存在大脑细胞、分子内的信息碎片,它们本身是杂乱无章的。

人可以通过学习机制将其与时间点进行对应,从而形成记忆,记忆再组合出想法输出,就成为意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