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丰州城(2 / 2)

加入书签

赵承琰觉得这么说来说去的也根本解释不清楚,就从怀中掏出一块令牌扔给了赵六,对他说道:“把这个交给你的长官他就知道我是谁了,我就在这里等你。”赵六认识的字比较有限,令牌上写了不少字,他只认识一个赵字其他的篆字他就不认识了,但是看牌子不像是假的。

他叫来边上两名士兵,低声嘱咐了几句,叫他们看住赵承琰别让他跑了,两个士兵答应了。赵六跑步上了城楼上,来找今天城门值班偏将,此人名叫武且也是从士兵当起积功升至偏将。

听赵六说了事情的经过,武且也有点惊异,拿起令牌一看,只见令牌正面写着“大魏安平郡王”背面写着“赵”,武且看了吓的惊叫一声,竟然是安平郡王赵承琰七殿下在城门外。

武且马上站了起来就要下楼,走了两步他突然停下,叫过赵六让他去将令牌送到太守府交给太守王沅陵,让他出来迎接七殿下。

赵六飞奔到了太守府叫令牌叫给了太守王沅陵,王沅陵也被吓了一跳完全没想到安平郡王殿下怎么会来到丰州城,来不及多想马上穿上朝服来到城门处。

此时,武且已经将赵承琰迎接到了城楼里,正在陪着说话。王沅陵一进屋就看见主位上坐着的赵承琰,王沅陵几年前去晋阳的时候见过赵承琰虽然没什么交集,但是见过几次,此时一眼就看出这位绝对就是那位安平郡王殿下。

紧走两步来到赵承琰近前,躬身施礼说道:“臣,丰州太守王沅陵拜见安平郡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哈哈哈,王太守不用多礼,请坐吧。”听见王沅陵这么说,武且等人心中仅存的一点点疑虑也尽去。

落座之后王沅陵问道:“殿下因何到此啊?此处是边城还是很危险的。”赵承琰笑了笑,将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王沅陵,不过隐去了不少细节。

王沅陵听了震惊到无以复加,虽然赵承琰说的比较笼统,但是他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草原上去侦查室韦人三大部落的动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能力啊。

众人交谈了一会儿,王沅陵安排赵承琰住在太守府,同时回到书房将赵承琰到达的消息写了一封书信,派人快马加鞭连夜送往晋阳。

第二天,赵承琰休息了一晚,睡的非常安稳。吃过早饭,在武且的陪同下视察了一下整个丰州城。丰州城内的街巷,带有行业名称的有牛市巷、麻市巷、染巷、酪巷;带有寺院名称的有药师阁巷、北禅院巷、太师殿巷;用居民姓氏取名的街巷有斐公裕巷、刘公进巷、康家巷、张德安巷、刘大卿、张居柔巷等等。这些街巷名称,反映了丰州居民已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而分布在全城内各个坊区,商业有了发展,而且按行业分工,各有专业的集市,已是相当繁荣的上等城市。

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大诗人严忠的“过丰州”诗中写道:“出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半明城上楼。车马喧图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诗中生动描绘了丰州城内外的风光景色,城南大黑河水缓慢地向西流去,路旁的田野里长满丰收在望的小米和高粱。城门上的城楼在晨光沐浴下照着半面,巍峨的佛塔高耸入晴朗的天空,如同一幅美妙的画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