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太急了(1 / 2)

加入书签

“明允!”

    李安随着苏轼父子三人进了海家,刚绕过影壁,来到外院和中院的角门前,一个年约六旬的男子迎了出来。

    男子身着暗灰色衣袍,脸庞方正,面色儒雅,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

    苏洵拱手道:“见过海学士。”

    身后的苏轼苏辙连忙跟着见礼,李安也跟着行了一礼。

    苏洵拒绝参加舍人院考试,他知道后也有些气愤。

    甚至因为大彻大悟的原因,性子十分沉稳,这一点是苏轼苏辙不具备的。

    换成是他,也不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入仕。

    苏洵家境不错,从小读书,然而没读多久,就放弃了。

    “那么新政为什么会失败呢?”海文仁问道。

    不过后来他仔细想想也就释然了。

    《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

    说白了,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而已,以海文仁的身份地位,完全不需要这么麻烦。

    海文仁摆了摆手,说道:“好了,你也别觉得愧疚,这件事是我没有考虑周全。”

    “这位应该就是说出警世四言的李安李子谦吧?”

    “海学士,我…”苏洵有些尴尬,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从小严厉要求两個儿子,若是通过这种方式入仕,两个儿子又怎么看他?

    恰好没多久,妻子病逝的消息传来,苏洵就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汴京。

    这次要不是海文仁举荐他两个儿子参加制科,他不得不上门感谢,依旧还是会躲着他。

    海文仁多次向官家举荐苏洵,官家也看过苏洵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但是大宋官员要么是科举入仕,要么是荫封。

    苏洵之所以不愿意参加,是因为心里有傲气,在他看来这种方式入仕,和走后门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虽然海文仁对苏家父子三人都很欣赏,但是要说更欣赏的还是苏洵。

    若是能够彻底实行,确实能解决大宋的积弊问题。

    李安沉思许久,开口道:“大宋积弊已久,新政的目的就是为了革除积弊。若是把大宋比喻成一个人,积弊就是病,而新政则是药。若只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政这个药,用来治大宋的病是没有问题的。”

    苏家父子三人,也没有出声,安静的等着李安回答。

一一四.四一.八四.二五一

    李安闻言一时间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倒不担心海文仁故意试探他。

    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苏洵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了。

    李安不觉得海文仁提这个只是为了夸赞他,于是顺着海文仁的话说道:“在下确实借鉴了一些范文正公的想法。”

    “子瞻没少在老夫面前夸过你,你县试的文章老夫也看了,其中的兴农九策让老夫都受益良多。”海文仁赞赏道。

    虽说昨天他想过,觉得海文仁不太可能用新政来考校他,不过海文仁既然出题了,他自然不能不答。

    海文仁点了点头,道:“这么说你对范大相公的新政很认同了?”

    李安一怔,看样子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啊。

    海文仁对苏家父子已经十分熟悉了,笑着点头回应了一下,目光停在了李安身上。

    但是若他一味的夸赞新政,毫无新意不说,也难以打动海文仁。

    这么多年,海文仁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