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汉大司马大将军李衡(1 / 2)

加入书签

杜琼的疑惑让董允不知如何解答。

    从中国地图来看,为什么关中是强大王朝都城的首选?

    为什么洛阳也是强大王朝的必选之一?

    为什么定都建业的王朝,绝大部分只能偏安一隅?除了朱元璋。

    为什么宋朝要定都开封,而赵匡胤想迁都洛阳,却被大臣们说服继续定都开封?

    在古代,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第一要考虑的就是京畿所在地的安全。

    农业时代,敌人打到京畿,皇帝逃跑的难度是极大的。

    皇帝又牵涉到全天下的安稳,所以京畿一般都选在山河牢固的地方。

    其次则是京畿的农田数量,这关乎到京畿的势力强弱。

    如果京畿的田很少,就无法养很多人,无法养很多人,就意味着驻扎在京师周围的军队数量很少。

    即便是统一王朝,一旦京师附近的禁卫军很少,就形成外重内轻的危局。

    典型的如安史之乱。

    所以,当年刘邦定都洛阳,娄敬和张良就劝他迁到关中。

    因为豫西走廊相对于关中平原,实在太小了,洛阳根本无法支撑起强大军队,且没有战略纵深。

    于是刘邦就听取了这个建议,迁都到了长安。

    至于到宋朝,不能定都洛阳,其实道理相通。

    为了防止武人,宋朝施行了内重外轻的国策。

    也就是全国大部分军队都要驻扎在京畿地。

    要支撑这个国策,京畿以及周围都必须有广袤的沃土。

    而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走廊是无法支撑的。

    所以,北宋两淮田亩加起来超过一亿,是名副其实的国库重税地。

    为了养开封的百万大军,北宋大力开发从开封到两淮的运河。

    若迁都洛阳,已经淤堵的隋唐大运河,却无法满足这个国策。

    而且安禄山在造反的时候,已经告诉赵宋的高层,你敢定都洛阳,我只要切断运河,你就得饿死在那里!

    如此说来,内重外轻的目的是在守京畿稳定,只是三冗问题后来愈演愈烈而已。

    再回来季汉选择迁都这件事上,国都的选择,必须有战略防御纵深,以及足够的田来做支撑。

    那么,杜琼所说的的确就有道理了,江陵、建业都无法满足。

    在明朝,江陵所在的湖广省是天下粮仓,明朝有谚语:湖广熟,天下足。

    但在三国时期,江汉平原周围可不算完整的鱼米之乡。

    云梦泽在这个时代的面积还很大,那些刚退去的地方,则是沼泽地,根本无法满足充足的农业。

    所以,这里除了有楚国这一个强大的政权以外,以后都没有再出现强权。

    至于武昌,那得到明朝中后期,才赶上江陵的地位,在这个时代成为帝都,几乎不可能。

    大殿内陷入沉默,没有人说话。

    直到好一会儿,蒋琬才说道:“大将军在荆州养十万精锐,数次击败魏军,我方已取得进攻优势,魏军不敢南下。”

    杜琼却笑道:“荆州之兵乃是边军,若朝廷到了荆州,禁卫军与边军如何相处?还是说,将荆州之兵编入陛下的禁军?或者再增加新的兵力?”

    董允道:“杜公所说的,迁都到长安,也会面临。”

    “若迁都长安,魏军大举西进,前线粮草不够,朝廷可随时退居益州,再以长安为前线,继续与魏军对抗。但若在江陵,魏军切断长江水道,后路在何处?”

    这下大殿再一次陷入沉默中。

    双方无非都围绕着一个安稳在争论。

    毕竟如果京师不安稳,或者连后路都没有,风险太大。

    至于按照大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北京距离山海关尚有六百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