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人才(1 / 2)

加入书签

就在朝廷因夏国使者的言论再一次吵翻天时,京城中却有一座戏楼悄悄的开业了。

戏楼的主人便是之前带领戏班募捐的班主,因着之前募捐时已经打响了名头,是以虽这戏楼开的悄无声息,却也很快就在京城中传扬开来,每日里前来听戏的百姓络绎不绝,自然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既然开了戏楼,那戏班定然不会只表演一个节目,是以许多寒门士子也多了一门赚外快的营生,那便是改编戏曲,上古传说和民间故事也再一次在改编创造中焕发了生机。

只可惜,无论是上古传说亦或是民间故事,到底都是数量有限的,演的多了,观众也觉得没了多少趣味,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而今日,戏楼却推出了新剧目。

这部戏,前半部分众人很熟,正是昔日班主募捐时演绎的那段,而这后半部分却是新添的内容,说的正是如今朝廷正在进行的谈和之事。

不过这戏曲中演绎的自然和现实情况有些出入。

戏中虽然也将如今朝中众臣的争论内容演绎的一清二楚,却也经过加工创造,向观众展示了夏国国君和使者的小人嘴脸以及狼子野心,这在无形之中,影响了观众对待此次谈和事件的态度。

凡是听过戏曲的人,都对谈和一事抱有抵触心理,对于皇帝陛下的决定,更是表示极为赞同,只可惜,肯到戏楼里听戏的人大多身份都不高,不是普通百姓就是寒门士子,在谈和一事上并无多少话语权,更左右不了朝廷的态度。

但事情很快就迎来了转机。

这还要从吏部尚书被革职查办之事上说起。

之前也曾说过,大卫国选拔官员的采用的是分科察举制,所谓分科,指的是根据才能、品行等划分人才的科目,比如大卫国的科目大概分为“德”、“明法”、“明经”“才能”四大类。

也就是说,属于这四大类的人才,才有被察举做官的资格,很不巧,吏部尚书出自“明经”科,所谓“明经”,指的便是通晓经学,因大卫崇尚儒学,是以这个经便是专指儒家经典了。

可惜更加不凑巧的是,吏部尚书被革职查办的最大原因便是“曲解圣人

意思”,这就很打脸了。

这一下可让皇帝陛下抓到了由头,他也顾不得什么夏国使者了,直接一道旨意丢了下来鉴于吏部尚书的前车之鉴,他对朝臣的真才实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要亲自出题考核官员,整肃大卫朝纲。

皇帝陛下此举明摆着就是在转移矛盾,当然事实证明,他成功了,那些吵得不可开交的言官们终于消停了下来,纷纷将目光转到了考核上,天大最大面子最大,万一考核不通过,丢的可不是他们自己的人,还关系到当初举荐他们的官员的脸面。

虽说考核旨意下了,皇帝陛下却还没有想好具体应该考核些什么,他拿着论语翻看了半天,迟迟拿不定主意,

卫景晔见状,道“若是只考论语,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皇帝陛下笑道“那你觉得应该考些什么”

卫景晔道“昨日我刚读了宋襄公的事迹,发现这人还真是个仁义有信之人,不如就让那些大臣们结合宋襄公的事迹,谈谈对仁义的看法吧。”

皇帝陛下闻言,眼前登时一亮“这个题目甚妙,就按你说的办”

宋襄公是春秋时宋国的国君,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一生,可谓是将“仁义”二字诠释了个淋漓尽致,当然也因“仁义”二字,被后人耻笑了千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便是“泓水之战”,说的是宋襄公因郑国支持楚国当霸主,很生气,便决定攻打郑国,郑国因此向楚国求救,楚军便向宋国国都发起进攻,宋襄公只好撤军回援,没成想两军就在泓水河边相遇了,楚军开始渡河向宋军展开冲杀。

宋襄公的哥哥见状便道“对方人太多了,我们人少,不如趁他们渡河的时候消灭他们。”

宋襄公当即便否决道“那不成,我们可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之危呢,等他们过了河再打。”

楚军成功渡河,开始排兵布阵。

宋襄公的哥哥又说“现在可以了,趁他还没有排好阵势,我们杀将过去”

宋襄公当即又是摇头“不行,我们不能这么干,得等他们排好阵势”

等楚军布阵完毕,一股脑杀过来,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第二年

便伤重而死。

卫景晔觉得宋襄公此人,实在是蠢得有些可爱,每每想到这人,都有些乐不可支,拿来考考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酸腐儒生,再合适不过。

皇帝陛下显然也有些恶趣味,对于卫景晔的这个提议自然是举双手赞同,到了考核那日,父子二人安安静静的当起了吃瓜群众。

当然此时的大夏国是没有西瓜的,瓜子更是没有。

卫景晔看着场地中安静作答的众人,又看了看左右,不禁叹了口气“此情此景,很是需要一盘瓜子啊。”

皇帝陛下不明所以“瓜子是何物”

卫景晔想了想,道“有一种花,名唤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花盘里结的籽就是瓜子,可以炒着吃,用来解闷最好不过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