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小米汽车初体验(1 / 2)

加入书签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如何评价光甲航天的开拓者二号将于今年给天宫一号送货?”

    “谢邀,太快了太快了,光神的进度比我最快的预期还要更快。

    正常来说,捆绑式火箭先是失败个三四次,然后发射,发射个两三次后才开始送货。

    这已经是最乐观的情况了,猎鹰九号最开始就是这样过来的,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失败次数更多。

    开拓者硬是从一号开始一次都没失败,发射一次就到二号了,好歹别人还一号,1.1,1.2。然后二号直接从单引擎跳到多引擎。整个节奏跟开挂一样。

    如果说地球Online有管理员的话,他给光神开了easy模式吧,我全程观看了开拓者二号的发射过程,从发射到海上回收就和沙盘模拟一样准确无误。

    这技术也难怪航天局会直接把货物运输订单切一部分给光甲航天。

    一方面是给研究所和航天科技集团压力,你们不进步我们还有B计划可以用,另外一方面是想看看光甲航天的极限到底是哪里。

    火箭发射,和火箭发射入轨,再到火箭发射入轨后和空间站对接,这是不同的难度。

    如果他们今年能实现空间站对接,那么意味着后续很多火箭发射任务都能交给光甲航天来做。

    考虑到开拓者火箭一样是可回收火箭,国内的人力成本远比阿美利肯便宜,国内的发射成本会降到比SpaceX更低的水平。

    我们还能出海在全球范围内抢SpaceX的订单。对航天局来说,他们能降低成本,把钱投入到其他地方去。

    后续干脆把火箭发射打包交给光甲航天来做,本身光甲航天背后有国资背景。

    我现在相信光神在b站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和欧洲航天局合作不是在吹牛了”

    “能不能给其他商业航空公司一点活路,这次算是彻底给其他商业航天公司盖棺了,有光甲航天在前,大家都没得玩了。

    你发射可回收火箭也就算了,还搞一箭五星,还是多轨道一箭五星。一箭五星意味着可以一箭更多卫星。

    国内商业航空需求最旺盛的就是卫星发射,光甲航天可以包圆了,本身他们就是可回收火箭,成本就低。

    加上有航天局的订单加持,火箭发射越多,技术越成熟,失败率越低,成本也就越低,还有其他商业航空公司的活路吗?

    技术比不过,成本卷不过,发射量比不过,我感觉到了寒冬的来临。”

    “不错不错。”

    燕京亦庄,和开拓者二号火箭发射相关工作忙完后,雷君邀请陈元光来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参观,参观他们打造的工程样车。

    “目前我们暂时把它命名为su7,分别有基础版,max版和pro版,Ultra要单独取名还是说也叫su7还不确定。”在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里,雷君讲起自己这三年多来的心血,难掩内心澎湃。

    陈元光看着和保时捷相似的外观,内心不由得在想,米粉们真的会为一款和保时捷如此像的车买单吗?

    卖汽车和卖手机的逻辑真的一样吗?

    陈元光不知道答案,这是他内心的疑惑,他表面上装作很满意的样子,毕竟这公司他有百分之二十的股份。

    “很漂亮的设计。”陈元光由衷道。

    确实漂亮,像素级致敬保时捷不漂亮才怪。

    雷君一边走一边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年轻的米粉能在二十到三十岁的年纪,能开得起和保时捷一样好的运动轿跑。

    小米su7能很好地帮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怎么样,元光,要不要上去试试?

    它除了外形上和保时捷很类似,在动力操控上我们也尽可能去模拟了保时捷的质感。

    在底盘调教,加速和线性刹车上,都尽快对保时捷进行了模仿。”

    陈元光确实很感兴趣,小米宣布造车的时候他还只是江大的一名大学生,那时候小米决定造车在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宣传,雷君的最后一次创业。

    老实说那时候他对雷君最后一次创业不感兴趣,对小米造车还是很感兴趣的。

    素来以性价比著称,以供应链管控整合为看家本领的小米,在造车上有什么造诣,能造一辆什么样的车,陈元光很期待。

    雷君的口碑比贾老板和许皮带好太多。

    贾老板造车十一年,造了十一辆车,然后又全部召回,被网友戏称要是不召回,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造了几辆。

    许皮带更是造着造着人不见了。

    陈元光带着期待坐进小米su7pro的驾驶位,旁边的年轻工程师凑过来:“陈总,这里是调节运动模式的,你选择赛道模式,它会给伱带来和保时捷几乎一样的体验。”

    陈元光调侃道:“我还从来没开过保时捷。我咋知道它的操控到底是不是和保时捷一样?”

    他确实没开过,林甲有,他只坐不开。

    雷君在旁边道:“没事,我们这还有保时捷,到时候把保时捷开来给你试试。”

    雷君接着说:“小米发布会的时候你来给我站台,我送你一辆保时捷。”

    陈元光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东西,他问:“没有别的要求?”

    雷君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到时候我送你一辆保时捷和一辆小米,你轮流开,开了之后在发布会上谈谈感受。

    算是发布会的嘉宾吧。”

    陈元光有点绷不住了,拿人手软,他要是接受了这份礼物,难道能在发布会上说小米汽车不好开吗?

    而且他在发布会上谈感受,某种意义算是亲自帮雷君站台了。

    不过考虑到自己确实有小米汽车20%的股份,陈元光也没拒绝:“你给我Ultra吧。

    我到时候谈谈Ultra的感受。”

    和su7相比,ultra就完全不像保时捷。

    它跟su7系列外观完全不一样,也难怪雷君在犹豫它要不要叫su7,还是说单独取一个名字。

    小米ultra是一个完全不流线的造型,一般车为了追求超低风阻,都会尽量使用弧线,而ultra像是两截平面拼接在一起,像是完全不在意风阻一样。

    雷君说:“好,那就Ultra。”

    陈元光之所以这样说,他不确定小米su7是否会有人买账。

    但是Ultra他敢肯定,绝对会有用户买账,哪怕价格要贵得多。

    华国不缺有钱人,能在高价位站稳脚跟的国产品牌,得有两个特点,要么有悠久的品牌历史,比如红旗,要么有超强技术,比如华为、比亚迪。

    华为靠的是在智能驾驶上超高的安全性,而比亚迪靠的是十多年在电动车上的积累。

    而小米Ultra靠的则是陈元光从未来带回来的黑科技。

    陈元光先是去试驾了两圈小米su7pro,雷君坐在他的副驾驶上,他们一边开一边聊。

    “怎么样?”

    陈元光说:“很流畅,很丝滑的感觉,我之前开过特斯拉,感觉这车的刹车和操控比特斯拉更流畅。

    新款特斯拉好像把拨杆给去了,打转向灯从拨杆变成了按钮。

    包括把方向盘从圆形改成长方形,他们的设计就属于老是想改变人的操控习惯。”

    雷君谈他的思考:“之前特斯拉在电动车上没有对手,他们不用担心销量,用户的选择只有特斯拉和其他。

    这几年竞争愈发激烈,特斯拉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面临了巨大竞争压力。

    他们得改变,他们得依靠自己领头羊的优势率先做出改变,比如刚刚你提到的把转向灯改成按钮,把方向盘改成方形。

    他们笃定大部分潜在客户不会因为这点改变而不选择特斯拉,他们要定标准。

    如果其他车企不跟进,那么这就是特斯拉独一无二的品牌标识,如果其他车企跟进,那么特斯拉作为先行者能再度强化在消费者心目中电动车标杆的形象。

    哪怕我做出如此反传统的操控,其他车企也得跟着我的步调改变。”

    雷君的观点让陈元光有了不一样的视角看待问题。

    陈元光说:“原来如此。

    那Ultra的设计逻辑又是为了什么?

    之前我们有聊过,小米su7之所以很像保时捷是为了定价,保时捷动辄上百万,而小米su7你只需要花二三十万的价格就能拥有上百万的体验。

    那Ultra是为什么?”

    “Ultra的外型为什么和其他系列截然不同?”陈元光接着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