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融资结果(1 / 2)

加入书签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上市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是好事,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企业能上市也不上市,因为对他们来说上市反而充满了负面影响。

    光甲航天就是这类企业。

    哪怕是去纳斯达克上市,能融到最多的钱,陈元光也不会去。

    一是大环境,去了相当于送把柄到别人手上被别人拿捏,纳斯达克能让滴滴把数据交过去,指不定提什么要求。

    二是没上市整个标的物的定价,完全是陈元光说了算,只要投资者认可,那这个定价就没有问题,而上市后市场会有定价,当你把钱烧完了,你只能按照市场定价去融资。

    说服整个市场的难度和说服寥寥数家投资机构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投资机构考虑到他们之前的沉没成本,是会容忍部分溢价的。

    对于一家光甲航天这类需要融大量钱,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企业来说,上市纯纯负面作用。

    因此陈元光断然拒绝这帮人的要求。

    哪怕高盛和摩根表示能说服白宫,把光甲航天从名单里撤下来,陈元光也没答应。

    当你对阿美利肯资本抱有期待的时候,他们同样对伱的企业虎视眈眈。

    “数据怎么样?”回到光甲航天在申海的办公地点后,陈元光把西装挂在椅背上之后问道。

    林甲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陈元光办公室的沙发上,对着电脑屏幕上工作人员发来的数据说:“现场来了745家投资机构。

    最终在纸上写了意向金额的只有13家,这一轮一共募集了236.7亿rmb,离我们的预期值还差了大概100个亿。

    说多倒也不多,只是光甲航天没有上市,融资手段有限。

    而且考虑到光甲航天的企业性质,我们即便要从市场上去融这笔钱,也尽可能采用长期债券的方式。”

    陈元光听到236.7亿元这个数字后,觉得这在他意料之中,毕竟这一轮融资确实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能有这个数字已经出乎意料了。

    在太空挖矿出现突破性进展以前,光甲航天的募资只会越来越困难。

    因为大家原本以为你只是说着玩,口头喊的口号而已,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类似套路见得多了。

    大A这帮上市公司在IPO前,一个个都说自己上市募资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发展,结果上市之后一个赛一个能割韭菜。

    换着法子割。

    你口头说什么不重要,你做什么很重要。

    尤其对这帮外资来说,全球投资项目最多的地方就是硅谷,自从SpaceX开启商业航天时代后,硅谷有不少公司都号称自己要做太空采矿。

    他们说是这样说,实际上私下和投资者都会说我们只是做前期准备工作,做前置研究,充其量是投入研发人员积累数据和专利,利用专利墙和贩卖数据来赚钱。

    最好的结局就是,未来真有公司打算做太空挖矿的时候把他们给收购了。

    这是硅谷号称要做太空挖矿公司们的普遍套路,因此阿美利肯投资机构在来参加以前,以为陈元光也差不多,无非是光甲航天的技术更过硬,确实有成果。

    他们以为这一轮融资,主要还是用在可回收火箭优化上,这是一个好题材,有对标企业SpaceX在前,你的估值很容易估算。

    而且他们也找航天领域的专家估计过,光甲航天在可回收火箭上的技术和SpaceX相比,最多也就三年的差距,这已经是全球范围内包括各大国家队在内,进度最快的了。

    享受SpaceX十分之一的估值不过分吧,华尔街给SpaceX的估值是1800亿美元,光甲航天好歹也能享受个180亿估值。

    结果没想到陈元光玩真的,真打算搞太空挖矿,募集来的资金都要投入到空间站这种无底洞去。

    国际空间站每年的运营成本是30亿美元,营收和运营成本比起来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从开始建空间站到后续每年的运营成本,这是大坑。

    除非陈元光真的能做到太空采矿,而且得能挖到贵金属。

    一般的挖矿都回不了本。

    首先小行星分土质小行星和金属小行星,你得找到金属小行星。

    其次金属小行星并不是所有都有贵金属,环地球的小行星带,里面的金属小行星以铁元素占大多数,去太空把挖铁矿,跟迪拜跑到大毛那运输石油回来用没区别。

    困难重重,明显不像是能回本的项目。

    林甲看着数据,惊讶道:“这一轮投资对象中,除了上一轮给我们募集资金最多的申海城投、深创投和合肥新产业引导基金外,募资最多的是米哈游和鹅厂,这两家一边给我们了二十亿。”

    鹅厂好理解,自从把詹妮换掉之后,林甲和鹅厂高管建立了一定的私交,随着光甲系企业在国内的突飞猛进,和林甲对接的鹅厂高管级别也在逐渐上升。

    鹅厂投个20亿虽说很多,但是也不奇怪,鹅厂不缺钱,20亿对他们来说小钱而已,只需要在财报上写上一句丰富投资版图就够了。

    而米哈游不一样,他们和米哈游没有什么交集,林甲倒是听说过米哈游投资搞可控核聚变的企业,没想到他们对商业航天也感兴趣。

    林甲内心吐槽,二次元的钱太好赚了,米哈游投起这种回本遥遥无期的项目丝毫不心痛啊。

    陈元光还在想剩下的一百多亿缺口该从哪里找补,然后随口说:“这是好事啊,说明我们的项目还是有吸引力的。”

    林甲白了他一眼,“要是你说募资是用来研究可回收火箭,以及后续大规模生产可回收火箭,这350亿rmb早就募完了。”

    陈元光不愿意这么做:“这不是忽悠人吗?

    到时候我们把钱拿去造空间站,审计起来怎么回答?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不顾后续的问题。”

    林甲无奈道:“这叫战术性说实话,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可回收火箭,次要目的是空间站,主要目的满足后,把多余的钱用在次要目的上没毛病吧?”

    林甲和陈元光在做事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林甲会想尽各种办法实现自己的目的,拥有灵活的底线,陈元光的底线要高得多。

    这和金手指无关,在大学时期,陈元光就是这样的处事风格,大家公选课的结课论文都用英译中来解决,陈元光会自己写,自己写导致最后的得分还不如英译中,下一次他还是继续自己写。

    林甲一直觉得陈元光在这方面死板得可怕。

    后来等陈元光在科研上取得巨大成就后,林甲又自我洗脑,会不会正是因为之前一板一眼的坚持,才训练出无与伦比的科研直觉。

    林甲在交大上课的时候和一些教授聊过,他们对陈元光的评价是,陈元光在科研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能抓住关键问题并且给出解决方案,这需要的不是智商,是直觉。

    陈元光摇头:“不,我们不需要这么做,如果我们只需要融这一次资,那这种方式从可行性上没问题,我们后续还有两轮规模更大的融资,你提的方式只顾得了现在顾不了以后。”

    林甲觉得陈元光某些时候的观念还停留在中世纪:“现在是讲究结果的年代。

    如果二期融资之后的成果能让投资者看到希望,那么自然会有人在三期和四期跟投,如果没有希望,哪怕你在投资前把风险说的再清楚也无济于事,后续依然没有人会投资这个项目。

    现在不是中世纪,没有人在乎创业者的道德水平,大家只看创业者是否能给人带来利益。

    你只是战术性隐藏部分事实,在当今这个时代,这充其量能算是道德瑕疵,阿狸马把支付宝剥离出阿狸单独变成蚂蚁金服,百度李在上市前夕让和他一起创业的创始人离职,连去纳斯达克敲钟的机会都没有,鹅厂照着别人的游戏像素级模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