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村里的头变化小学(1 / 2)

加入书签

第219章  村里的头变化—小学

    “嚯!没想到【京西稻】这么精贵。哎呀!那咱们交公粮就不能用这米了,这样可太吃亏了!”大伯闻言惊讶地道,忍不住有些惋惜地道。

    三大爷沉吟了一下,说道:“没关系,只要咱们顺利完成了公粮任务,至于交什么粮食,那就看我们怎么灵活处理了。”

    大伯闻言点点头,“说的也是,咱还有别的细粮嘛!”

    三大爷接着对刘之野说道:“之野,咱们村的小学建好了,要不要去嘍一眼?”

    刘竟斋听到这话,非常感兴趣,当即应道:“走,瞧瞧去!”刘之野见状,也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刘家村小学位于村子最东头,曾是刘氏私塾,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它现在是MTG区一所直属小学,起源于满清乾隆年间的“刘氏私塾”,这里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更是传承了百年的文化底蕴。

    小学的南面和北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和高粱地,东面则是永定河,远远望去,小学给人一种风雨中独立、落叶飘零的感觉。

    每当秋天,当玉米怀抱金灿灿的玉米棒,高粱头顶火红的红穗头时,小学生们在放学路上就打了拐,悄悄溜进玉米和高粱地的深处,将玉米或高粱掐头去尾,直取中间三五节,连啃加嚼,吸其精华,吐其糟粕。

    虽然秸杆青翠、饱含汁液,但玉米秸软不拉耷,有股淡淡的尿臊味;而高粱秸则甜丝丝的,还夹杂着一股淡淡的、清新的田野味道。

    ……

    刘之野曾在此地就读私塾数年,后随父迁至京城,继续小学教育。他对此地充满美好回忆,那是他纯真童年的宝贵记忆。

    而现在的刘家村小学,却大变了模样。

    新建的学校占地面积广,建筑面积也相当可观。小学拥有25个教学班,小学生数量多达1000多人,都是刘家庄以及附近村子的学生。校属幼儿园也有将近两百名在园儿童,都是刘家庄的小孩子们。

    学校的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的教师队伍也非常强大,他们都是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刘家庄小学现在可是公社唯二的小学,区级重点小学之一,有区级骨干教师俩人,校级骨干教师六人,三级教师十人,普通教职工十二人。

    学校大门前,是一条不算窄的沙石路,两边白墙上写着的红色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清晰可见。

    栅栏式大铁门平时紧闭,看门大爷是自己村的一个孤寡老人,村里为了照顾他,便给他安排了一个看大门的生计。

    这位大爷见是书记刘元海带人前来,便热情地为他们开了门。

    由于下半年新校投入使用晚了一段时间,学习进度受到影响,此时小学生周末也需要上课,以追赶学习进度。

    此时正值上课时间,一行人悄无声息地走进一处教室,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向内窥视。

    教室内的情景映入眼帘,学生们正专心听讲,书声琅琅。他们默默观察,心中不禁感慨学校生活的平凡与美好。

    有的教室,老师在黑板上教什么字,学生就跟着用石笔写在石板上。用石笔写出的字发白,很清晰。

    “《公社送我上学堂》”

    “爷爷七岁去讨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公社送我上学堂。”

    老师教完把黑板上的字擦去,学生也用小布块把石板上的字擦去。

    可小孩家谁耐烦用布块擦?都是用小手或袖子一抹。

    石板经常被摔得裂纹裂缝,只要不破碎散架,就可反复写。练习时用石笔、石板,等学会了,练好了,再用铅笔抄在作业本上。

    这时候书包里没什么辅导书、课外读物、习题集,但书包外就沉了,要再背一块黑石板。

    黑石板并不是纯黑色,偏灰一些,四周有木条镶边,长大约30厘米,宽25厘米,厚0.5厘米。铅笔盒里还有几块细条长方的滑石石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