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1 / 2)

加入书签

“……短短几年间,嘉禾集团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二十万亩人工草原。”

    “耕地,是我们端牢华夏饭碗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但当前,我国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账’的问题仍很突出。

    盐碱地作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如何从荒芜到沃土?

    面对盐碱地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嘉禾集团从‘以种适地’角度出手,培育出了苜禾1号,如今,‘吃盐植物’的名头响彻神州大地。

    风正帆悬,征鼓催人。

    日前,农业部牵头组织在鲁省东营,蒙省五原,浙省慈溪,苏省盐城等多地开展了盐碱地改良项目。

    耕地退化、盐碱地的形成,是时间与空间的累积,是自然与认为因素的交杂。

    嘉禾可是在上升期呢,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陆汉斌嘴里说着这首流传已久的民谣。

    “另外,之前常听到人抱怨西北啥都好,就是吃不上海鲜。”

    “坚定不移的支持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朋友……”

    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能降。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她看着电视上的青年,朴素的面容,单薄的身体,但面对记者采访时,其精气神却如同他那生机勃发的草场。

    时间不会回到历史的原点,但重溯历史、接续历史,却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那种青春的激情。

    “这下你们不用抱怨了,嘉禾将在离海洋最远的西北人工造海,海鲜不敢说,水产管够。”

    一系列的头衔多得让她眼花缭乱,记不住,但给人的感觉就很厉害。

    何况各子公司的业务还真不少。

    主持人字慷慨激昂的声音传遍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铿锵有力的语调不断的调动着众人的情绪。

    锐利夺目!

    紧跟着又蔓延到了网络上。

    甚至沙漠、戈壁、滩涂……

    新闻里,郭阳面对记者的提问,声音沉稳。

    “西北盐渍化重、日照强、干旱缺水,加之地质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并非易事。”

    伴随着郭阳最后带着笑意的承诺,这段占时超过3分钟的国内新闻宣告结束。

    唤醒沉睡的土地,把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国人对土地的热爱是深藏在血液里的,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

    牛羊,农机,工厂,汽车,还有土生土长的西北农民最朴实的笑容。

    但西北本地的网友却明显更关注郭阳最后所说的那句话。

    此时此刻,电视机前各个年龄层、地域层、教育层的广大群体全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上的画面。

    她想起领导来荒原视察时说过的一句话,“下次再来时,我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我反复看了几次,寻思着郭总说的是水产,没说海鲜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她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种子的力量。

    “西北没有海,哪来的海鲜。”

    近几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新闻又花了如此长的篇幅来介绍,这是国家准备力推了。

    寸草不生、风起沙扬,那是从前。

    “但现在苜禾1号投入使用后,不用洗土,每年只需要200m的灌溉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西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备受鼓舞,戈壁大漠独有的茫茫黄褐色,是亘古以来荒漠化、半荒漠气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

    甘南草原的翁立新则是满怀欣慰,想着,嘉禾要搞生物育种实验室,他也得跟着沾沾学生的光了。

    她看着屏幕下方出现的青年信息资料,嘉禾的董事长,农大的研究生,遗传育种专业,苜禾1号的育种家……

    而像徐父这样的机关单位领导、工作人员或者是敏锐的企业家,则更具有政治敏感性。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老一辈人回忆着西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老板都这样拼了,难道真要坐等老板来养?

    张竞摸了摸手中的摄像机,“我们也会有那么一天的。”

    有些有过垦荒经历的老人,农垦农场的老职工,无不心跳加速,甚至动容落泪。

    耕地如金,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每一寸耕地,使每一寸耕地都成为聚宝盆,使每一垄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他们未必不能!

    她心里也激情澎湃。

    “郭总啊,我没啥要求,就一条,海边有的,西北也要有!西北有的,海边没有!”

    天玉1号的热销还在持续,丰凯农机更是忙得脚不沾地,苜禾农牧也不遑多让,全王生物似乎又在憋大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