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2 / 2)

加入书签

“你——”林尚书气得喘气困难,胸口大幅度地起起伏伏。

“臣以为,有时隐瞒不言也是骗,当天下人皆误以为崔七娘身死之时,官家的旨意自然而然就会被大家认为在抚恤亡者。天机阁案情特殊,灵活应对不是不可。但官家万不该在那时候下旨,招致天下人对官家的误会,纵然如今有理由解释非君自诈,但谣言起,便很难彻底澄清,终究是自毁诚信了。

林尚书不知内情,却应当深知君诚才能明治天下的道理,一片赤诚之心皆为陛下着想。虽在言词上过分激烈了些,有辱人之嫌,但他犯颜直谏之举,着实可嘉。”

宋御史觉得林尚书‘恶言相向’的小错,毕竟没造什么后果,可以体谅。反倒是韩琦,见君王在不合宜的时候下旨而未予以规劝,有失臣子之责,此错当受惩罚。

林尚书没料到宋御史会在他处在劣势的时候帮他说话。从那次他撺掇宋御史等人参崔七娘,令他们在皇帝面前丢大脸之后,宋御史一直有点小心眼地记恨着他。真想不到今天在关键时候,他帮了自己一把。

林尚书十分感激地看宋御史一眼,连忙附和宋御史的话,表示正是这个道理。

韩琦欲再说话。

宋御史立刻先行开口:“但鉴于韩推官此番剿灭天机阁有功,倒可功过相抵!不过对外,应当有一个合理的交代,此也是为了保全官家的名声不受一点点玷污和质疑,我想韩推官应该不会介意为官家做这点牺牲吧?”

林尚书心下赞叹宋御史这招妙。不然凭他之前那番言论,韩琦必然也能反驳。但后面补充这些话,倒是把韩琦架在火上烤,他怕是没有路下来了。

“那依你之见,当如何处置?”赵祯斟酌片刻之后,问宋御史。

宋御史:“臣以为此事可以高拿轻放,比如暂且罢他的官,令他归家反省,等过段日子再复用就是。”

罢官归家了,时间久了,谁还会想起?这招更妙!林尚书在心里乐开了花。

“宋御史之言看似有理,实则最荒唐不过。试问韩某错在哪儿,要受罢官之过?你口称说要保全君王之名,却令官家处置无过之臣,这对官家的名声好么?”韩琦反问。

“韩推官怎么无过了,你的过错我已经说过了!”宋御史纠正道。

林尚书马上附和。

“宋御史空口无凭,一张嘴便定对错,未免太自以为是。开封府从未公文布告过崔七娘身亡,外人误解那是外人的事,我身为开封府推官,以当时境况断出最佳处置办法,问心无愧。官家见崔七娘舍己立功,及时加以褒奖,是最得当不过之举。难不成臣子今年立功,还要等三年后再加以褒奖?

身在高位,无论做什么,哪怕是极好的举措,也注定会被一部分人误解。若仅仅因为个别人说不好,就畏缩不做了,这大宋天下只怕早就岌岌可危了。便如边关打仗,难免要征兵赋税,哪一样百姓不会埋怨?难道就因为有几个百姓说不好,外敌来犯,这仗就不打了么?”

赵祯连连点头,叹韩琦所言在理,斥宋御史乱讲歪理,“才刚差点被你带偏了!”

“官家,明明是他在诡辩!”宋御史愤怒地指向韩琦。

“此案当时若不那般处置,你可知天机阁乱贼会作乱到何等程度?辽使团案只会是一个开始。”韩琦反问宋御史可为国为民做过什么实在事,“看来还是做御史好,不知查案艰难,随便吹毛求疵。”

“你——”宋御史现在的反应跟刚才的林尚书如出一辙,被气得脸红脖子粗,胸口起起伏伏地大喘着气。

宋御史败下阵来,便再没人敢尝试。

赵祯再问众臣意见,大家只是附和韩琦所言在理。

林尚书和宋御史狼狈告退,回去的路上,俩人同仇敌忾,好一顿发牢骚。

“不管怎样,今日还是多谢宋御史能帮我说话。”林尚书冲宋御史行礼道谢,邀他改日去府上一叙。

“林尚书不觉得奇怪么?”

“什么?”林尚书不解。

“今天吕相他们没在这时候来,都恰巧有事。”宋御史看看左右,对林尚书小声道,“我看他们,都在帮他。”

宋御史恍然大悟,吕相带着带些肱骨重臣都干别的事去了,所以才刚就他们几人在孤军奋战。正是因为没有位份高的大臣可以帮他们说话,才会叫他们这么就快败下阵来。

林尚书拍大腿,“哎呀,是我思虑不周了,更轻敌了。本想这等小事,我拿准了错处,劳烦不到他们。怎料……唉,早知那韩稚圭会如此诡辩,我定要叫上几人来帮我说话。”

“莫气,日子长着呢,不急于这一时。”宋御史安慰地拍了拍林尚书的肩膀。

韩琦回到开封府时,立刻被李远等人围住。大家昨夜得知崔娘子还活着的时候,不知有多震惊,甚至觉得他们可能在做梦。但转念更恨的是崔娘子再度面临危险,他们连她一面都未曾见着。

“也不能说没见过,丑童就是她。”韩琦道。

李远等恍然大悟,再细回想他们跟丑童相处的细节,纷纷感慨“怪不得”。

“怪不得我总觉得她很熟悉。”

“怪不得我瞧韩推官似乎很护着她。”

“怪不得她会用银针扎我,韩推官还特意吩咐我保密。”

……

王钊跟着韩琦进屋,告诉韩琦审问郭子书有结果了。

“那盒银针是他在八大王府上使用的时候弄丢了,故而咱们的人第一次去质问他的时候,他才支支吾吾敷衍,不敢坦白,怕我们查的案子跟八大王有关。”

王钊将郭子书的证供交给韩琦。

银针丢失时间在前年的九月十三,郭子书在给王妃诊脉之后,被八大王邀去赏菊,他随身携带的药箱便被管家放到了一间厢房中。赏菊完毕之后,郭子书就直接背着药箱离开,期间未见任何人。等回到家中整理之时,才发现箱中那盒银针不见了。

“他没带随从?”韩琦注意到证供里,身为医官的郭子书是自己亲自背药箱。

“有随从,但要遵从王府规矩,随从不能跟他一同进府。”

韩琦点点头。

“这次势必要到八大王府上调查才行了。八大王若得知我们去他府上查贼,且这贼跟天机阁有关,会不会惹他不悦?况且时隔两年之久,谁还能记得清当时的情况,只怕是去问也问不出什么来。”王钊犯难道。

韩琦思量了了片刻,突然问王钊:“孙知晓那边?”

“一直派人暗中紧盯着,每天除了在衙门当差,就是乖乖回家,没有接触什么特别的人,或去什么特别的地方。”

孙知晓之前在山洞里的表现,分明嫌疑很大。王钊本以为他这条线会很快有结果,谁知回京都这么久了,孙知晓却一点动作都没有,甚至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判断错了,其实他根本就是无辜之人。

“快是时候了,换几个身手利落的跟着他,打起十二分精神。”

王钊愣了愣,不懂韩推官所谓的是时候为何意,不过韩推官做事必有缘由,他谨听吩咐认真办事就是。

韩琦令王钊坐下,给倒了杯茶。

王钊受宠若惊地道谢:“崔娘子那边要不要再加派人手?”

“好。”

王钊一脸忧虑:“我担心——”

“王府来人了。”张昌匆匆进门回禀告知韩琦,八大王准许开封府的人去王府调查。

王钊十分惊讶。

张昌知道他疑惑什么,便对王钊解释道:“昨夜六郎写了一封长信给八大王,道明此案利害之处,八大王秉性刚直,自然能够体谅理解我们。”

“原来如此。”王钊立刻准备去八大王府上调查。

“八大王府上不随便进人,可见规矩森严。盗窃在白日,有几分明目张胆,丢失的银针纤细而份量不重,只有懂得用它的人才值当为此冒险,不像是府里人所为。

若王府的人记不住那日的事,便查账目、礼单。府中若来人,跟厨房用度相关的账目最明细不过。”

韩琦的建议给了王钊非常明确的调查方向,王钊去查起来自然就不费劲了。

一个时辰后,他便匆匆赶回开封府,拿着他所查到的各种礼单账目还有证词告诉韩琦,他有重大发现。那一日赵宗清曾去过王府,受八大王幼子赵允初邀约,至深夜才离府。所以在时间上,赵宗清有作案的可能。

这是他们第一次抓到赵宗清跟案子有了实质性的关联,之前有关于赵宗清的只是怀疑揣测,可谓是前进了一大步。

“我这有更好的消息给你们!”

女声清脆婉转,当即就吸引了屋里所有人的注意。

后窗被推开,一抹翠绿的倩影转瞬间跳了进来。

王钊和李远看清楚来人的样貌,都不禁开心地咧嘴大笑。

作者有话要说:不知道你们见没见过人说话的时候唾沫星子形成的彩虹,高中的时候我们地理老师讲课,他说话很爱喷唾沫,有次就出现了感谢访问G小\说\网!请记住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