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 关于清朝闭关锁国的一点说明(2 / 2)
康熙对此心知肚明,他曾说过:”向虽严海禁,其走私贸易,何尝断绝“。
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间,赴日商船每年平均有三十艘左右。三藩战后,康熙二十年春,福建巡抚吴兴祚看到其中巨大收益,还曾上奏天听,请康熙”应定西洋、东洋日本等国出洋贸易,以便收税“。
当时派往广东处理三藩善后事宜的刑部侍郎宜昌阿,奏请留用原来为尚之信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沈尚达、周文远等130人也认同开海禁。
这点可以看出,支持开海禁的人员要么是有沿海一带任职经历的,要么就是外派官员和商人,他们是一线接触人员,自然能看到海禁开了的好处。
但当时内廷中有很大一批人反对,反对之人大家也都熟悉,以满洲大学士明珠与内阁学士李光地为首的内阁大臣们均持异议,以为”海舡不宜入大海“、”皇上富有四海,宁少此项银两,何用奸人重为地方之累“为理由,不同意开海禁。
康熙当时心有顾虑,便以”海寇未靖、台湾郑氏尚未降”为理由,暂停了关于开海禁的讨论。
但是,康熙二十二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
是的,康熙年间早就开海了,而且那时候,清朝在海外贸易中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统计,从开海到康熙四十七年间,日本外流金额为二百余万两,银额为三千七百多万两,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
大名鼎鼎的“十三行”就是那段时间建立的,不要再说康熙一味锁国,使我国消息闭塞、落后于世界列强了。
真正再次闭关的时间,要等到雍正继位,雍正元年,皇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这才是真正清朝锁国的开始。
到了雍正五年,清政府明旨颁布限令——出洋贸易之人三年内回国,否则不许回籍。
由此可见,其实雍正的文治武功都不太行,比上比下都差了不少,也只有一个勤奋的态度可圈可点了。
本文只要和剧情不冲突的,都会按照历史背景来写,海禁这件事也是这样。现在设定沿海海禁已经没了,但是皇子想去,还是不那么容易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