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0464【真结盟了】(1 / 2)

加入书签

第469章  0464【真结盟了】

        赵桓眉头紧皱,已对耿南仲心生不满,因为姓耿的把自己当傻逼!

        “朕虽年轻,却也识得忠臣,”赵桓面带怒容说,“张叔夜若是朱贼的奸细,他又何必大老远带兵来勤王?城内守军,除了张叔夜的兵,便是李纲招募的兵。他二人若都是奸细,这东京哪还用再守?朱贼早被迎进来了!”

        耿南仲顿时惊讶不已,这皇帝咋突然智商在线了?

        随即又想起来,皇帝在做太子的时候,向来以聪明睿智著称,前阵子多半是被吓昏了头。

        白时中吃了一惊,随即改口道:“那定然是李邦彦欺骗微臣,臣当时还是太宰,他想怂恿臣投降朱贼,便用李纲和张叔夜是贼寇细作来恐吓。”

        赵桓质问道:“所以你真就打算投贼,一直隐瞒此事不报?”

        “就算臣说出来,也没人会相信啊。李邦彦那时是右相,谁会信右相跟反贼来往呢?”白时中狡辩说,“臣一直在派人暗中调查,有了线索才敢禀报陛下。”

        赵桓问道:“现在可有线索了?”

        白时中说道:“前两日,李邦彦私入四方馆,与石元公饮酒密谈!”

        “这算什么证据?”赵桓没好气道。

        白时中说道:“朝廷制度严禁官员私会外使。更何况,石元公是朱贼的使者,而朱贼已经兵临城下。这个时候跟石元公饮酒,必然心怀异志,在商量如何投贼献城!”

        耿南仲一脸无辜:“徐秉哲不是阁下举荐的贤才吗?”

        在宫门外,耿南仲见到石元公,忍不住说:“阁下还是回四方馆吧,官家身体疲惫已休息了。”

        赵桓扭扭捏捏道:“那就……联金吧。”

        金银自然找富户摊派也不直接抢,而是用垃圾大钱来收购。

        到了这种局面赵桓其实已经不想守东京了。

        现在是耿南仲说了算,但耿南仲坚决不从贼,因为从贼之后不能再做宰相。

        如果不交出军队,就是跟朱贼有密约!

        撺掇赵桓割让陕西给朱铭的黄潜善,眼见“联金派”得势,而且有金兵帮忙,宋国可能保住江山,立即就横跳过来,连夜去拜见白时中。

        此时保州扔在宋国手中,雄州守将却投降完颜宗翰。

        赵桓还是不相信,因为李邦彦当初可是右相,一国右相密谋投贼实在过于离谱。

        何粟举荐的徐秉哲,已经做了开封府尹,奉命搜刮金银和女子送给金人。

        王濬说道:“二太子仁慈,并不劫掠妇人。但诸将离家日久,思乡之情日深,须得女子缓解苦闷,就当是求娶宋女做妾室。两国有姻亲,结盟岂非更牢固?”

        “你一个贼使,我乃是太宰,你有什么资格跟我这般说话?”耿南仲鄙夷道。

        可宋国朝廷局势变化太快,密谋投降朱贼的皆为宋徽宗旧臣,被赵桓提拔的新臣打压得毫无反抗之力。

        李成暂时不敢跟金兵战斗,挥师杀去山东。

        石元公冷笑道:“耿太宰隔绝内外,把持皇宫不让使者觐见,就不怕事后被朱元帅清算吗?”

        他可是独揽朝纲的实权宰相,并非白时中、李邦彦那种橡皮图章可比!

        但是,金国使者和白时中说得也有理,新朝皇帝是极有可能毒杀旧朝君主的!

        “金人真能打退朱贼?”赵桓表示怀疑,他现在觉得朱贼特别厉害。

        他刚来东京时,情况一片大好,人人争相巴结,就连皇帝都被吓得语无伦次。

        徐秉哲是啥人?

        现在皇宫的管事太监,都来自于赵桓的东宫,他们跟耿南仲关系极好。

        <div  class="contentadv">        耿南仲跟太监联手,如果没有他同意,就连何粟等大臣,都无法进宫面见皇帝。

        而且,完颜宗望的理由很充分:朱贼太过强大,仅靠他这东路军无法获胜,须得把西路军也请来助战。太原挡住了西路大军,必须先移交到金国手里。

        石元公憋了一肚子火,气得拂袖而走。

        太原和中山两镇,须得先割让给金国,完颜宗望才会出兵帮忙剿灭朱贼。

        “真要联金灭贼?”赵桓依旧没拿定主意。

        白时中举荐黄潜善官复原职,奉命前往河北保州,勒令保州守军不得阻拦金兵。

        “二太子仁慈,不忍劫掠百姓,”金国使者王濬说,“大军南下日久,钱粮已然告罄。既然两国结盟,还请宋国提供钱粮。”

        弓箭手李成被迫携带家人逃难,此人勇力绝伦,号称能挽三石弓。

        耿南仲为难道:“东京被围困多日,粮食是不够吃的,恐怕难以供应给贵军。不如给一些金银,贵军自己用钱买粮。”

        王濬说道:“若无粮食便给三百秀丽女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