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0588【春风得意马蹄疾】(2 / 2)

加入书签

        租借过学士服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应该对此很有体会。

        相比起宋明清的礼制,父子俩还做出了其他改变——

        众人在升平楼热闹闲聊,直至礼官进来提醒,才下楼排队去集英殿见皇帝。

        三甲进士,在中枢的低级部门和开封府实习。

        五城兵马司指挥亲自敲锣开道,沿街大喊道:“新科进士,打马游街了!”

        即二三甲进士,实习结束还要考试,通过具体的政务考试成绩,并结合他们的进士甲第,再进行实际的官职安排。

        一是为了缩短流程,礼仪不要搞得那么复杂。

        二甲九十五人,在中枢的中高级部门实习。

        宣布完这些,新科进士谢恩离去。

        “哈~~~”

        一甲五人,在内阁和通政院实习。

        孟昭打开圣旨宣读:“大明皇帝制曰:洪武二年三月五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考上进士就给职称,并且可以领工资,但要实习之后才安排职务。

        朱家父子反复商量过,认为传胪大典必须跪拜,一是因为传胪仪式的级别非常高,二是要在进士做官前确立君臣关系。

        但清一色的“观政”是啥情况?

        李含章现场做出解释:“从今往后,新科进士必观政三月,才会给予相应差遣……”

        还有一方空白笏板,一个进士绢牌,一朵进士簪花。

        <div  class="contentadv">        “恭喜邦衡兄!”

        宋代设在入殿参拜之后,明代设在祭祀孔庙之后,父子俩却定在传胪之后。

        “今科第四人李公懋,授儒林郎(从八品选人),留通政院观政。”

        “今科第二人杨稷,授承直郎(从八品选人),留内阁观政。”

        礼部尚书孟昭在组织考试之后,全程不得参与出题、监考和阅卷,现在却可以安排传胪事宜。

        朝服按身高分为好几批次,有五尺、六尺、七尺、八尺。其中,六七尺身高的数量最多,新科进士们可以自由选择。

        “同喜,同喜!”

        大明新朝的跪礼极少,只出现在少数重大场合,平时胡乱下跪甚至要扣工资。

        听闻此言,胡铨感动得眼眶湿润,恨不得以死报答君王之恩。

        害怕进士们搞不明白,还专门配了鸿胪寺礼官去引导。

        其余皆为三甲。

        “跪!”

        这是旧宋没有的待遇,大明新朝定下礼制,新科状元可以“独占鳌头”。

        其他新科进士,也由开封府和五城兵马司的官吏牵马。

        赵鼎边走边介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今后的新科进士,要从东华门往南走,沿御街过州桥。队伍一分为三,状元带队往东,榜眼带队往西,探花带队往南,最后回宝箓宫汇合。”

        黄榜已经填好了,前五名由朱国祥亲自写下名字。

        胡铨激动得浑身颤抖,被礼官引导去丹陛鳌头处。

        二甲九十五人。

        二是给予进士尊重,让他们首次正式拜见皇帝时,可以穿着官服而不是布衣。

        李含章继续说道:“二甲、三甲进士,观政期间须备考,通过铨选授予差遣……”

        新科进士们,身上依旧穿着布衣,集体站在殿外等待传胪。

        大明新朝的一整套科举流程,都在去年定下新的礼仪制度。它融合了宋明清三朝礼制,还又都不相同,全凭朱家父子的喜好。

        吏部尚书李含章,亲自宣布新科进士的任命:

        “今科第一人胡铨,授承务郎(从九品京官),留内阁观政。”

        至于知府、县令,乃是官员的职务,跟工资并不挂钩。

        当然,说是要观政三月,肯定会酌情缩短。

        这可是唐宋科举以来,第一位被允许站立在鳌头处的状元!

        一甲其余四人,在听到唱名之后,排在状元身后站立。

        二甲和三甲陆续唱名,但只有各自的前十名,才能出列单独站立,其余仍旧站在原位。

        “皇帝升殿!”

        “官家,该升殿了。”太监走进来提醒。

        赵鼎哈哈大笑:“这是陛下的旨意,今后的开封府尹,都要为新科状元牵马游街。”

        而且不仅仅是跪皇帝,更是在跪拜整个集英殿,或者说是在跪拜这个国家!

        比如紧挨着皇城的启圣院,那里本来是五代时期的官舍。因为赵光义出生于此,后来就改建为启圣院,供奉着赵光义的各种御用之物,还有赵光义的画像、灵位等等。

        旧宋没有这个流程,只可能出现在戏曲当中。

        现在却是把戏曲搬进现实,一个个进士都兴奋激动,骑着马儿在东京迎来自己的人生高光时刻。

        几十年后,或有人飞黄腾达,或有人落魄失意,但今天肯定深藏在他们的回忆当中。

        (今天查资料才发现,宋代有学士院和翰林院两个机构。学士院才相当于明代的翰林院,且官职都是翰林学士、翰林承旨等等。而宋代的翰林院,养的是一批文学、绘画、天文、医学、工匠官员,官职为翰林某某院某职务。有点尴尬,就当是朱氏父子把学士院和翰林院合并了,并拿走了撰写圣旨等权力。)

        (另外,上一章那个死于大理寺狱的广东官员,其实是巴结太监买官高升的商人,因此才会被人给弄死夺财。究竟怎么回事,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这是一桩两宋交替时的悬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