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1章 董亭之战(1 / 2)

加入书签

董亭在一道土岗上,是安邑通往汾阴的官道所在。

土岗并不算太高,也就三五丈的模样,随地势起伏,当中是官道,修得很宽,大约有五十步,最初本是汉武帝到汾阴祭祠后土时修的御道,年久失修,当年的御道早就没了模样,只剩下路基。

高顺就在官道上立阵,步卒在前,弓弩手、弩车和刚刚造好的抛石机都安排在土岗上,而他的将台就安排在官道西侧的董亭中,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战场。蒋钦则在东侧的土岗上,两人相距百余步,遥遥相望。近千骑士被安排在土岗上,面前是平缓的土坡,以便出击时能借着土坡加速。

高顺的阵地并不算很大,但依据地形安排,很是紧凑。蒋钦看在眼里,暗自佩服。如果由他布阵,他也能布出类似的阵地,但他的这些知识大半来自于讲武堂的教材,那是无数人总结出来的经验,高顺却是多年积累的经验所致,由此可见,这人平时很用心,不是匹夫之勇。

在刘备的大军赶到之用,高顺带着几个亲卫,与蒋钦一起巡视阵地,与每一个都尉、军侯闲聊,听取他们的意见。

高顺的部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他的旧部,大半是一年多前才调拨给他的关中人、凉州人,经历了在弘农西与蒋钦、雒水畔与徐盛的两场战斗,当时的战斗虽然激烈,毕竟是山地作战,是狭小地形的争夺,并非这种开阔地的大规模战斗,而且对方又有三四倍的兵力优势。能不能取胜,他们心里没底,甚至有人怀疑高顺要用他们的命去换取富贵。

面对质疑,高顺也不反驳,也不解释,只是细心的关照他们不要慌,要保护好自己和同伴,按照平时训练的方法战斗即可。看到高顺和往常一样的面容,这些将士也渐渐平静下来,等待着战斗的开始。

中午时分,刘备进入战场,看了一眼高顺的阵地,哑然失笑。

“这高顺是不是傻,投石机、弓弩手都安排在中间,不怕失手伤了自己人?”

司马懿眯着眼睛,看了很久,摇摇头。“大王,高顺这么做,应该是放弃了进攻,抱定固守的心思。毕竟僵持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

刘备赞同司马懿的分析。对他来说,威胁最大的不是眼前的高顺,而是身后的鲁肃。鲁肃所领步骑都是真正的吴军,战斗力更强。如果两军僵持之际被鲁肃突袭,己方很可能会溃败。为了防止出现这个局面,他让张郃、王凌率领八千骑兵在身后的孤山列阵,多派斥候,一旦发现鲁肃出现,立刻通报,好让他有时间决定是战是走。

司马懿并不赞同刘备的这个决定,安排骑兵阻击是必要的,可是将八千骑兵全部用来防备鲁肃则未免过于谨慎。鲁肃只有两千骑,让张郃负责阻击就足够了,王凌还是应该随主力行动,保持一定的冲击力。万一高顺撤退,王凌也可以追击,扩大战果。骑兵全部留在孤山,纯以步卒应战,并非上策。

但刘备固执己见。他对司马懿说,你别小看吴国的骑兵,吴国的骑兵虽然少,战斗力却很强。孙策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最好的装备都是先装备骑兵的,马镫、马甲,一丈五尺长的长矛,这都是为骑兵准备的,而且孙策麾下有很多武艺高强的骑将,在这些人的带领下,吴国骑兵常常以少胜多。

司马懿对吴国骑兵的战史并不陌生,但他还是觉得刘备过于紧张,只是不好说什么。

两军对垒,虽然急于求胜,刘备却没有立刻投入战斗。远道而来,将士们需要时间恢复体力。他扎下大营,树起营栅,命人杀牛犒赏士卒,又赐每人酒两升,可以助兴,却不至于喝醉。他又聚集都尉、校尉以上的将领,宣布赏格,激励士气。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刘备就下令造饭,朝食之后,全军出击。刘备先派出两队人马,各五千人,绕到高顺身后设置阵地,做出进攻的架势,牵制分散高顺的兵力,然后将大军分作五个方阵,各三五千人不等,正面两个方阵各四五千人,作为进攻的主力,背后两个方阵,各三千人,掩护后翼,自己则率领一万从幽州带来的精锐作中军,一旦出现战机,立刻投入战斗。

朝阳从孤山上升起的时候,刘备下令攻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