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第十(1 / 2)

加入书签

雷公问黄帝说:  襟服》篇中曾说,要通晓针刺的原理,必须先了解经脉系统,知道经脉的循行部位和起止处,明白经脉长、短、大、小的衡量标准,知晓经脉在内与五脏相属、在外与六腑相通的关系。这些原理,我想听你更详尽地解说一次。

黄帝说:人最初被孕育之时,先是父母的阴阳之气交合而生成人之精,精发育而生成人的脑髓,之后人体才会渐渐形成,用骨骼来支撑身体,用脉道来营藏气血,用刚韧的筋来加固骨骼,用肌肉来充作保护脏腑、筋骨和血脉的墙壁,皮肤坚韧后人的毛发就会长出来,这样人的形体就形成了。人出生后,五谷进入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脉道因而得以贯通,而后血气便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止,滋养身体,维持生命。

雷公说:我希望了解经脉的起始之处和它们在全身运行、分布的状况。

黄帝说:经脉除了可以承载气血的运行,滋养身体外,还能够被用来判断生死、诊疗百病、调和虚实,因此掌握关于经脉的知识是必要的。

手太阴经是肺的经脉,它开始于中焦胃脘部,下行,和与它相对应的大肠相接,然后从大肠返回,环绕胃的上口走行,继而上穿横膈膜,联属于它所隶属的肺,而后从气管横走,在腋窝处出于体表,之后顺着上臂内侧,行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继后下行至肘内,再顺着前臂的内侧和桡骨的下缘,入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处,接着上行至大拇指根部手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际,最后沿着鱼际到大拇指尖端。它的一条支脉,在手腕后与其分行,直出食指尖端内侧,和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当手太阴肺经的经气出现不寻常的变化时,病人则会有肺部胀闷、咳嗽、气喘、缺盆处作痛等症状。剧烈地咳嗽时,病人经常双臂交叉抚按胸部,同时还会出现头晕眼花的症状,这就是所谓的臂厥病,此病由肺经的经气上逆所致。

由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主治的肺部所生之病,症状是咳嗽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闷、上臂内侧前端有痛感、手脚冰冷但手掌心很热。

如果本经经气过盛,病人就会有肩背遇寒便痛,因出汗而容易感染风寒,尿频但尿量少等症状;如果本经经气虚乏,病人则会有肩背遇寒便痛,气短,尿液颜色有变等症状。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致的就应当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致的就应当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需要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需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大三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

手阳明经是大肠的经脉,它从食指的前端开始,顺着食指的上边缘,穿过拇指和食指歧骨中间的合谷穴,上行到达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间的凹陷处,然后顺着前臂外侧上边缘走行,入肘外侧,后顺着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到肩部,从肩峰的前缘出,再上行至脊柱骨之上,在大椎穴和诸阳经会合,接着向前下走行,人缺盆,而后下行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肺相接,之后下穿膈膜,会属它所隶属的大肠。它的一条支脉,从缺盆处上行至颈部,通过颊部,到下齿龈中,再出口腔挟行于口唇旁,而后左右两脉在人中处交叉,接着左脉右行,右脉左行,继后向上挟行于鼻:孔两侧,在鼻翼边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当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牙痛、颈部肿大等症状。由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主治的津液缺乏之病,症状是双眼发黄,口干,鼻塞或鼻出血,喉头肿痛导致运气不畅,肩前和上臂作痛,食指作痛无法动弹。如果本经经气过盛,经脉所过处就会发热肿胀。如果本经经气缺乏,病人就会有恶寒战栗、不易回暖等症状。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三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

足阳明经是胃的经脉,它自鼻孔两旁的迎香穴始,上行,在鼻根处左右相交,同时与旁边的足太阳膀胱经相缠绕,接着行至眼角睛明穴,而后向下顺着鼻外侧入上齿龈内,继后退出来挟行于口旁,环绕口唇,之后下行,在嘴唇之下承浆穴处交会,接着顺着腮后下边缘行出大迎穴,再顺着下颌角处的颊车上行到耳朵前面,穿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客主人穴,顺着发际,到达额颅部。它的一条支脉,自大迎穴之前始,下行,到达颈处的人迎穴处,顺着喉咙入缺盆,之后下行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胃,并且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脾相接;它的一条直行经脉,自缺盆处向下走行,到达乳房内侧,而后向下挟行于脐两侧,最后人阴毛毛际两旁的气街部位气冲穴;它的另外一条支脉,自胃下口豳门始,顺着腹部内侧下行,至气街部与前文提到的直行经脉相交,之后再下行,顺着大腿外侧的前缘行至髀关穴处,继而直行至伏兔穴,接着再下行到膝盖,顺着小腿胫部外侧的前缘下达足背,最终入足次趾的内侧;此外,它还有一条支脉,自膝下三寸处别行,下至足中趾外侧;再有一支脉,从足背面冲阳穴处别行,外向斜行至足厥阴肝经的外侧,入足大趾,继而直行到大脚趾尖端和足太阴脾经相接。

当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表现出周身阵寒并颤抖,如同被冷水淋湿的症状,还会有频繁呻吟,时常打呵欠,额头暗黑等症状。病人病发时畏惧见人和火光,闻听木器碰撞声就会害怕,心跳不安,所以患有此病之人通常将门窗紧闭,独居屋内。病情严重之人,还会出现登高唱歌、脱衣乱跑、腹胀肠鸣等症状,这种疾病叫做骨干厥病。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治血所生之病,像发高烧而神志不清的疟疾,热邪过盛而导致的出暴汗,鼻塞或鼻出血,口角喎斜,口唇生疮,颈肿喉闭,腹部积水肿胀,膝髌部肿痛,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的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脚背等部位都作痛,脚中趾无法灵活动弹等。

如果本经经气过盛,病人就会有胸腹发热的症状,如果本经经气旺盛而充于胃腑,令胃腑之气过盛,那么病人就会表现出因胃热而产生的谷食易消、频繁饥饿的症状,以及尿液颜色发黄等症状;如果本经经气缺乏,病人就会出现胸腹发寒而颤抖的症状,如果胃中有寒,那么就会导致病人消化无力、水谷滞留中焦,从而产生胀满的症状。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三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

足太阴经是脾的经脉,它自脚大趾的尖端开始,顺着脚大趾内侧白肉处走行,经过脚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继而上行至内踝的前缘,接着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后顺着胫骨后边缘走行,和足厥阴肝经交叉而出于其前,继后再向上走行,通过膝部和大腿内侧的前缘入腹,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脾,并且和与本经相照应的胃相连,而后它再上行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和舌根相接,同时在舌下广泛分布。它的支脉,与其在胃腑处分行,向上走行贯穿膈膜,进入心脏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当足太阴脾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舌根僵直,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闷,多暖气等症状。病人在大便后或排出矢气后,顿觉脘腹轻松,如同病邪已经消除。然而,在上述的症状之外,病人还会有周身备感沉重的症状出现。

足太阴脾经上的腧穴主治脾脏所生之病,像舌根疼痛,身体无法动弹,无法咽食,心烦,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痢疾,小便不通,肤色发黄的黄疸,无法安睡,勉强站起,股膝内侧经脉经过之处就会肿胀而发寒,足大趾无法动弹等。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大三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

手少阴经是心的经脉,它自心脏始,出心脏而联属于心的脉络,之后下穿横膈膜,和与本经相对应的小肠相连。它的支脉,自心的脉络处与其分行,向上挟行于咽喉两侧,而后上行和目珠连接予脑的脉络相接;它直行的经脉,自心的脉络处上行,到达肺部后,向下走行横出腋窝之下,后继续下行,顺着上臂内侧的后边缘走行,同时循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方,接着下行到肘内,再顺着前臂内侧后边缘循行,抵达掌后小指旁边的高骨尖端,在此入手掌内侧后缘,继后顺着小指内侧行至小指尖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当手少阴心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会有咽干喉燥、头疼、口渴等症状,这就是臂厥症。由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主治的心脏所生之病,症状是病人双眼发黄,胁痛,上臂和下臂内侧后方作痛,手足冰冷但掌心发热、疼痛。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大两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

手太阳经是小肠的经脉,它自手小指外侧末端始,顺着手外侧走行,而后上行至腕部,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出,继而顺着前臂尺骨的下缘向上直走,在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出,然后顺着上臂外侧的后方上行,在肩背骨缝处出,绕行肩胛部,继而交于肩上,再入缺盆,接着进入体内深处和与本经相对应的心脏相连,之后再顺着食道下行,穿过横膈膜,直至胃部,而后下行,最终联属于本经所属的小肠。它的一条支脉,自缺盆处与其分行,顺着颈部上行至颊部,而后行至外眼角,自此向斜下走行,最后进入耳朵;它还有一条支脉,自颊部与其分行,先到眼睛下部,而后到达鼻部,再行至内眼角,然后向外斜行至颧骨处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当手太阳小肠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咽喉痛,颔部肿,因颈项无法转动而不得回头,肩部疼痛得像在被人拉扯,上臂就像被折断般剧烈疼痛等症状。由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腧穴主治的液所生之病,症状是耳聋,双眼发黄,脸颊肿胀,颈部、颔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处的外侧后缘发痛。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两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

足太阳经是膀胱的经脉,它自内眼角始,向上过额部,会于头部的最高点,即巅顶。它的一条支脉,自巅顶下行至耳上角;它直行的经脉,自巅顶向内部走行,与脑髓相接,继而退出,再向下走行直至颈项后部,而后顺着肩胛内侧挟行于脊柱两旁,到达腰际后再沿着脊柱旁的肌肉进入腹内,之后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肾脏相接,并且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膀胱;它有一条支脉,在腰际与其分行,沿着脊柱两侧向下延伸,穿过臀部,直人膝部的腘窝中;它还有一条支脉,自左右肩胛骨处与其分行,向下走行,穿过肩胛骨,沿着脊柱两侧于体内下行,经过髀枢部,之后再顺着大腿外侧的后缘继续下行,在胭窝中与之前直人腘窝的那条支脉相交,然后再下行,经过小腿肚的内部,自外踝骨的后方出,继而顺着足小趾本节后的圆骨,行至足小趾外侧的尖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当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如下症状:因气冲而导致头痛,眼珠像要脱落似的疼痛,颈项如同被拉扯般疼痛,脊柱和腰际就像被折断般疼痛,髋关节无法弯曲,膝腰部紧涩结滞、无法灵活运动就像被拴住一样,小腿肚像要裂开般疼痛。这种病就是踝厥病。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主治筋所生之病,像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囱门与颈部作痛,目黄,流泪,鼻塞或鼻出血,项、背、腰,尻、胴、小腿肚、脚等处作痛,足小趾不能动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