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2)

加入书签

国内的杂志从六十年代开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期,九十年代进入鼎盛状态。

很多八零九零后印象中的《读者》《知音》《故事会》《青年文摘》就是那个时候杂志销量的四大巨头。

据权威调查机构了解,最顶峰的时候,《故事会》的发行量月均有一千万份,其他稍差一点,也有五百万以上的月销量。

这和每家杂志的风格有一定的关系,

《读者》最早叫《读者文摘》,仿的是美利坚最大的期刊杂志,后来被告了,改名成了现在的名字。

创刊之初,其理念就是试图通过杂志让其目标人群了解外界的美好事物,拓宽视野。

总结一下,就是鸡汤加国外小故事。

《青年文摘》是它的同胞兄弟,调性差不多。

《知音》则是注重女性情感故事,带有一定时尚属性。

封面市场会用各大明星引流。

《故事会》则比较有意思,它可以说是通俗文学大赏。

恐怖搞笑、国内国外、警匪案件、夫妻打架、乡村秘闻等等你都能在上面找得到。

而这本杂志的发行量有多恐怖,销量位于当时世界所有杂志的第六位,可见一斑。

而丰富有趣的小故事就是《故事会》畅销的核心。

每个故事不超过六千字,精简简短,300字一个小高潮。

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网络小说。

但同样的,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让这些杂志日落黄昏。

因为人们已经不需要再通过杂志作为窗口了解世界,

便捷的移动端可以让所有人足不出户,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所以这些杂志以前的卖点,在现在已经不具备了。

而《儿童文学》这份在过去绝非顶流的杂志,却在时代的浪潮中站住了脚跟。

在现代依旧能保证实体端有一百多万册的销量。

数字版也有八十万的订阅。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儿童文学》面向的是学生群体,而学生又是最常去书店的。

“今天去我家玩么,我爸给我买了变形金刚,能发语音,能变形,可酷了。”

王子涵和吴佳慧是附近小学的四年级生。

刚刚放学,两个小孩朝校门走去,小胖墩王子涵背着书包屁颠屁颠跑过来了。

周佳慧梳着马尾辫,穿着小裙子,精致的像个洋娃娃。

“不去了,今天我爸爸回来。”

周爸的工作经常需要去一些大山深处,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难得回来。

“这样啊。”

小胖墩有些失望,

出了校门,外面两位年轻的母亲也坐在电瓶车上等着了。

两家也是住同一个小区,自然也是一起走。

路上难免聊了起来,话题自然围绕着家庭,孩子。

“我都愁死了,我们家王子涵现在词汇量和阅读理解成老大难了。”

“我昨天辅导他写作业,成语填空,什么大什么粗,正常都是财大气粗,你知道他写的什么?”

“我大便粗。”

王妈年轻漂亮,来接孩子还特地画了一个妆,这会儿怨气满满。

“还有组词造句,爷爷,校长,我,孔雀舞。他写的是,校长爷爷给我跳了一支孔雀舞。”

“真的是气死我了,作文也写的乱七八糟,形容词乱用,教也不听,一点法子没有。”

周妈听了也忍不住笑。

王子涵坐后座还以为是好事,忍不住洋洋得意。

“我们家子涵有你们家佳慧一半的脑子就好了。”

王妈想到自家的傻儿子,忍不住叹气。

“可以多看些课外读物,订阅一些儿童方面的杂志。”

周妈笑过以后,给出建议。

“杂志?不都是大人看的么?”

王妈心里的杂志都是《VOGUE》《时尚芭莎》这类,有时候去美容院,柜台上会摆放几本,给客人打发时间?

“对,我们家定的是《儿童文学》,还有《少年文摘》《科学世界》,都是给孩子看的。”

“有用么?”

“也是她爸给她定的,不过我自己有时候也会看,内容确实挺好的,这杂志也有实体书,前面就有一家书店,你可以先买两期看看,有用再在网上定。”

王妈心动了。

但凡涉及到孩子,父母都舍得花钱。

“行,那就买一本看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