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大汉天兵,冀州归心!(2 / 2)
赵云辞别刘禅,踏上了前往冀南的征途,而刘禅则站在静室门前,目送他的背影渐渐远去,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未知挑战的忧虑。
但无论如何,大汉的复兴之路,已悄然铺展开来,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邺城的夜,深沉而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巡兵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压抑的宁静。
在魏国的重要之地,曹真独自立于宽敞的书房内,双眼如炬,死死地盯着墙壁上那幅巨大的冀州舆图。
舆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着汉魏两军的分布情况,红蓝两色的旗帜交错,象征着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
从兵力上看,汉军虽号称五十万大军,但实际上约有二十万之众,而魏军虽同样号称五十万,实则仅余十万可用之兵。
这悬殊的对比,让曹真的眉头紧锁,心中沉甸甸的。
他缓缓踱步,手指轻轻划过舆图上的每一处标记,心中盘算着双方的优劣。
后勤辎重,是战争的血脉。
魏国多年战乱,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后勤补给早已捉襟见肘。
相比之下,汉军则因刘禅的励精图治,粮草充足,装备精良,此消彼长之下,魏国的劣势愈发明显。
更不用说武器装备,汉军的铁甲、利刃,皆是精心打造,远超魏军所能及。
但最令曹真忧心的,还是人心的流失。
如今天下大势,似乎已悄然偏向汉国。
世家豪强,这些本应是国家基石的力量,如今却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
征召民夫、征调粮草,他们或是拖延,或是敷衍,更有甚者,暗中与汉国勾结,企图在乱世中寻求新的靠山。
校事府近期截获的情报,无一不在证实这一点。
冀南的世家,已有不少与汉国暗通款曲,准备在关键时刻倒戈一击。
曹真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烦躁。
他明白,此时若对世家动手,无异于将本就摇摇欲坠的魏国推向深渊。
那些世家,虽然表面上臣服于魏,但实则各怀鬼胎,一旦逼急了,他们很可能会直接投奔汉国,到那时,魏国的防线将彻底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在皇帝曹叡下令处死司马懿时,他会挺身而出,上书说情。
司马懿虽非完人,但在当前局势下,他的智谋与威望,对于稳定魏国,至少是不可或缺的。
曹真睁开眼,目光再次落在舆图上,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如今的魏国,已是风雨飘摇,无论谁来,都难以扭转乾坤。
天下大势,已不在魏国这边。他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尽量拖延汉军的进攻,为魏国争取一线生机。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打断了曹真的思绪。
他整理了一下衣衫,沉声道:“进来。”
门缓缓推开,一名身着甲胄的将领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封密信。
曹真接过密信,拆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铁青。
信中,是冀南某世家秘密与汉国联络的证据,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魏国的背叛与不屑。
曹真紧紧握着信纸,手指因用力而泛白。
他深吸一口气,将信纸缓缓撕成碎片,随后抛向空中,任其随风飘散。
他明白,这样的证据,即使摆在皇帝面前,也改变不了什么。
世家们的背叛,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而他,只能默默承受这份屈辱与无力。
天命九年五月,初夏的阳光已带着几分炽热,但冀南的天空下,却弥漫着一股压抑与不安。
汉军的大旗在边境线上如林立,铁甲森森,战马嘶鸣,仿佛一片黑色的洪流,随时准备吞噬一切。
曹真站在邺城的城楼上,目光穿过层层烽火,凝视着那片即将被战火洗礼的土地。
他的心,如同这沉闷的空气一般,沉重而压抑。
冀南,这片曾经属于魏国的沃土,如今却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曹真深知,汉军此次集结兵力,绝非虚张声势,而是真的打算一举拿下冀南,进而威胁邺城,乃至整个魏国的安危。
他闭上眼睛,耳边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战鼓声,那是汉军的战歌,也是魏国的丧钟。
然而,更让曹真感到心寒的,是冀南世家们的态度。
这些曾经对魏国忠心耿耿的家族,如今却像墙头草一般,随风摇摆。他们暗中与汉国勾结,提供情报,甚至准备在关键时刻打开城门,迎接汉军入城。
曹真心中明白,这些世家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看到了魏国的衰败,想要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靠山。
但他们的背叛,却让魏国本就脆弱的防线雪上加霜。
“将军,汉军已经开始行动了。”一名斥候匆匆跑来,打断了曹真的思绪。
他睁开眼,目光如炬,紧盯着斥候:“说,他们有什么动向?”
斥候咽了口唾沫,颤声道:“汉军正在分批渡过漳河,看样子是打算从多个方向同时进攻冀南。而且,他们还派出了细作,潜入各城,试图策反守军和世家。”
曹真闻言,脸色铁青。
汉军的这一招,无疑是在断魏国的后路。
一旦冀南失守,邺城将直接暴露在汉军的兵锋之下,到时候,魏国恐怕真的就无力回天了。
“传令下去,紧闭城门,加强戒备。”曹真沉声道:“同时,派使者去各世家,警告他们,若敢轻举妄动,必将严惩不贷!”
然而,曹真心里也清楚,这样的警告,恐怕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世家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背叛,又岂会因为几句威胁就改变主意?
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至少,他要让世家们知道,魏国还没有放弃,还在努力。
你们在邺城,在洛阳的家眷,还要不要了?
无有转机,大魏如何能立于天地之间?(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