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老朱的赏赐!巨大的成功!杨士奇和姚广孝的不解!(2 / 2)

加入书签

原因有三。

一是无论用什么价值去收回旧钞,都不合适。

定价过低,会使得旧钞折价严重,打击纸钞在人们心中的信誉。

定价过高,又非常不划算。

二是若要大面积回收旧钞,则凭空增加了新钞所需要的供应量。

货币在刚刚发行的时候,控制供应量是非常重要的。

供应量过多,就有迅速贬值的风险。

即使强行通过银价和粮价稳定其贬值,但其他商品呢?

很难说不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商品价格普涨。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严重最可怕的问题。

因为旧钞防伪不行,即使是大明朝廷自身,都无法分辨出哪些旧钞是朝廷印制的,哪些是伪造的!

这就有点令人极度无语了!

如果真的大规模回收旧钞,究竟会收回多少假钞,那只有天知道。

依靠严厉的刑法,让那些造假者不敢?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朱允熥还真不相信这能起多大的作用!

所以,不闻不问不管,就成了最好的措施。

反正大明朝廷对以前印制的宝钞,变旧之后,要么是超低折扣回收,或者干脆不管的。

也不差他这一回!

只要将所有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到新钞上面,旧钞自然也无人关心了。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旧钞因为信誉太低,实际上的使用,并不广泛。

大部分普通百姓手中,也没有旧钞。

即使不管不问,影响也有限,仍在可控的范围内。

除了新钞的顺利发行之外,另一个给朱允熥带来意外惊喜的,则是大明银行。

大明银行的发展,远比他想象的要顺利得多。

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大明银行已经在金陵城里,开了十几家分行。

整个银行的存款总额,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三千七百余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每天都在不断刷新,不断创造出更高的记录。

《大明日报》上宣传的故事和传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纯朴的百姓们,真的相信了那些故事。

有人带头之后,其他人也就跟着了。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没有人去存钱的时候,大家就谁也不信。

只要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面的人就会认为,你敢存,我为啥不敢?

其他人一看,你们都存了,你们都不怕,那我怕啥?

毕竟有利息可以赚。

凭啥你们能存钱赚利息,我就不能赚呢?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形成了金陵城百姓集体涌进大明银行开户的热潮。

想到这里,朱允熥嘴角边仍然翘着微微的笑意。

旋即,又觉得理所应当。

清朝末年的时候,那些票号和钱庄,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似乎也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

要不然,也造不出那么多的清末巨富。

大明银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比清末的票号和钱庄更有实力,存钱更有保障。

依靠《大明日报》发力,宣传力度也比他们强一百倍都不止。

而那些看朱允熥不顺眼的官员和政治对手,在办大明银行和印新钞这两件事上,竟然出人意料的没有制造任何大一点的障碍。

但想想又正常。

那些人早就先入为主的认为,新钞是不可能成功的,就等着看吴王殿下的笑话。

至于大明银行。

这种新鲜事物他们从来没接触过,完全不懂,也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制造破坏。

因此,朱允熥的整个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

有了这一笔存款,他的腰板都硬气得多了。

存进来的钱,要支付存款利息。

当然不能白白在银行放着,必须放贷款出去。

但朱允熥并不打算将贷款放给民间的百姓和商户,至少暂时没有这个想法。

原因很简单,他自己也急需要钱用。

事实上,即使后世的银行,贷款贷得最多的,也是政府部门、国家单位、国资企业!

朱允熥也准备成立一家大型企业。

主要是进行技术研发,以及相应产业的投资。

比如研究蒸汽机,自行车、比如说枪械和火药,再比如说水泥。

这件事,他早就想做了。

只有朱允熥脑子里的专业知识有限,只知道一个大概的发展方向。

具体细节上的研发,只能依靠技术工人们的努力,以及烧钱!

源源不断的烧钱做试验!

那可不是一点点钱。

即使他身为吴王的全部俸禄,投到这上面,也是杯水车薪。

故而,朱允熥才一直没有急着去做。

如今,终于可以开始行动。

搞发明,搞研究,搞工业化生产,开启新的时代。

至于资金来源,当然是向大明银行贷款了。

“贷款三千万两?你真要向大明银行贷款三千万两?”

杨士奇和姚广孝都被朱允熥的话吓了一跳。

杨士奇原来计划着,大明银行有了这么多钱,可以拿出来给国库用。

至于说存款利息的问题,他则是认为可以通过印钞来解决。

虽然大量印钞必然造成货币贬值,造成巨大的问题。

这个道理,杨士奇也懂。

但少量印一点点,在他看来,还是没啥问题的。

毕竟,纸币有自然损耗。

就算是白银,每年也会从银矿里面开采出新的银子。

没想到,一转眼,朱允熥竟要将钱都贷走了。

总共三千七百万两白银的存款,贷走了三千万,剩下七百万两必须作为保证金,以维持大明银行的正常运转,不能再动了。

“这笔钱,很重要吗?”杨士奇追问道。

朱允熥点了点头,道:“非常重要!”

他笑问道:“滚筒式油印机这个发明,你们觉得值多少钱?”

姚广孝沉吟片刻,道:“在贫僧看来,这是无价之宝,根本无法用钱财多少来衡量。”

“凹版印刷、变色油墨、加棉纸这些呢?”朱允熥再度问道。

“也无法衡量。”姚广孝道:“若没有这些技术,新版大明宝钞就无法取得今日这样的成功。”

“即使勉强发行,用不了多久,还是会因为假钞泛滥而崩溃。”

“这就对了!”朱允熥笑道:“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技术的进步。”

“若没有纺纱织布的机器,那天下人便穿不上衣服。”

“只能以野兽皮毛裹身。”

“若没有耕田的犁,天下的田地,大多数就要荒废。”

“人口也不会有今日这般多,因为根本养不活。”

“我打算拿出三千万两白银,成立一家技术研究与生产投资的公司,专门用来研发类似于滚筒式油印机这样的机器。”

“有了这家公司,就会有大量类似于滚筒式油印机这样的机器,乃至更多更好的机器,被源源不断的发明出来。”

“有纺纱更好的机器,有耕田更快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大明的未来,将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朱允熥愉快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美好蓝图。

却全然没有注意到旁边杨士奇和姚广孝的神色,正变得越来越古怪。

待到说完之后,发现两人竟是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

朱允熥不解地问道:“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

沉默半晌。

杨士奇方开口道:“敢问殿下,何谓公司?”

“另外,滚筒式油印机这样的发明,难道不是靠殿下天才的头脑,凭空想出来的吗?”

“投钱进去,又有何用?”

姚广孝念了一声佛号,也道:“诚如殿下刚才所言,织机和犁,固然重要。”

“可这两者的出现,却有赖于天才的奇思妙想。”

“昔有巢氏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

“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分男女,定嫁娶之礼,捕鱼养蚕,抽丝织衣。”

“神农尝百草,种五谷。”

“正是在先辈圣贤的带领下,人族始兴,绵延至今。”

“此皆天意,非人力所能改变。”

“殿下投入大量金钱给“公司”,敢问这个“公司”,是要向上天献祭金银财宝吗?”

“难道就能因此而变出更好的织机吗?更好的犁吗?”

“贫僧愚钝,不明殿下之意!”

“还请殿下指点迷津!”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