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允熥的手段!(1 / 2)

加入书签

风轻轻吹过。

因为有树荫遮掩的缘故,池塘的水面并没有骄阳晒热。

吹过来的风,便多了一缕凉意。

令人舒适无比。

朱允熥目光扫了眼前两人一眼,脑海内无数念头翻滚。

这些人的背后,是否有人在暗中组织串连?

但很快,朱允熥便摇了摇头。

若果真如此的话,姚广孝的探听司,不可能没有打探到一点情报。

甚至地方官员,也该有人上奏朝廷了。

虽然绝大部分地方官员都对税务司不满,但凡事总有例外。

仍然有极少数的地方官,是支持税务司的。

然而,尽管无人组织,但豪绅商贾能想到用这招,并不奇怪。

原来旧版大明宝钞贬值的例子,他们都是见过的。

也很容易将其联想起来。

大明与后世社会不一样。

后世社会是一个生产过剩的社会。

只要有需求,根本不用担心生产的问题。

但眼下的大明,距离那样的时代还很远。

生产供应不足,商业逻辑和金融逻辑便不一样。

如果那些人是有组织有串连的,反而很容易对付。

只要高举屠刀,将组织和串连者全部抓了杀了,事情就解决了。

手握国家机器,还怕收拾不了几个奸商吗?

然而,如果是无组织的,情况便不一样。

因为这里面,会有大量的跟风者,甚至不少普通老百姓也会因为担忧短缺而加入其中。

此时如果动用暴力,只能造成人心浮动,引发更大的恐慌,反而变得不可收拾。

后世社会都能因某些事件而掀起“抢盐”的热潮,此时的大明,老百姓更容易被煽动。

可后世社会有充足的物资供应,来应对“抢盐”。

眼下的大明却没有。

因为银行的设立,流通的钱太多,即使只是一少部分人抢购囤积物资,都能让整个大明陷入物资短缺的金融风暴之中。

原来帮助大明发展而建立的金融体系,就会成为砍向大明自身的刀。

思绪飞转间,朱允熥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方案,却向杨士奇和夏原吉问道:“你们两人有何应对之策。”

杨士奇微笑着望向夏原吉。

夏原吉拱手道:“卑职以为,此事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朝廷立即抓紧储备物资,二是调查究竟是哪些商人在囤积居奇,三是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矿石挖掘,以保证供应。”

他顿了顿,接着开始陈述具体的方案。

“军队改制和裁撤后,要将各卫所原来储备的粮草,布匹接收过来,建立仓库,进行储藏,而不能任其自由售卖。”

“否则,若那些物资都被大户买去,事情便麻烦了。”

朱允熥眉头动了动。

这一点,他有些疏忽了。

之前设想的诸多方案,都是货币化的,以给钱为主。

而对于原来的物资,则任其推向市场。

主要是他脑海中多少残留着后世的思想,能用货币解决,是最方便快捷的。

但是却忘了,大明还是物资紧缺的时代。

说白了,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

现在能稳定,纯粹是国库在发挥调节作用。

那些大户,豪绅,商贾,并不会自发的去稳定市场。

相反,就算没有税务司的事,他们为了牟利,也会囤积居奇,人为制造短缺,拉高物价。

因此,重要物资必须要掌握在国家手中,而不是让豪绅,商贾,大户随意囤积。

不过,此时再改变,会不会太晚了呢?

“除此之外,朝廷还需要拨发钱银,在各地广修仓库,大量储备物资,以防不测。”

“再过两个月,就该到了收粮的季节。”

“这些年,陛下鼓励开垦,大明开垦了不少荒地。”

“去年冬天,工部尚书严震请旨加固长江大堤,太孙殿下准了,下拨了两百万两银子。”

“今年已初见成效,长江沿线皆没有发生溃堤淹田之事。”

“再加上如今大明耕地众多,并不缺粮食。”

朱允熥轻轻点头。

这是每个朝代初期都有的好处。

毕竟,元末明初的战乱死了那么多人,空出了无数的地。

人口少了,地却没少,粮食当然充足了。

这一有利因素,也是他开展各项改革的基础保障。

如果赶上人多地少,粮食远远不够的王朝中晚期,那改革的难度,便会瞬间增加十倍。

不解决吃饭的问题,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朝廷必须赶在秋收之前,将储粮的仓库都修好了。”

“才不会在秋收的时候,措手不及。”

“只要将仓库都装满了,至少粮食这一块,一定能稳定下来。”

朱允熥反问道:“朝廷不能加征赋税,若到秋收的时候,那些劣绅奸商以更高的价格收购粮食,朝廷又该如何应对?”

夏原吉愣了一下,道:“大明银行有充足的钱财……”

他忽然停了下来。

没错,大明银行当然有钱。

如果要比谁更能出高价收购,劣绅奸商肯定比不过大明银行。

但问题是,朝廷的目是稳定粮价,而不是和劣绅奸商比谁更能囤积粮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