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如何处置(1 / 2)
分明是平淡至极的一句话,大殿里却已然有人变了脸色。
什么叫安心待在此处,便会保护他们府中亲眷不受歹人干扰?
难不成,他们若是走了,府里妻儿便会横死在歹人刀下?
就连冯阁老的神色都跟着凝了一凝。
“还请各位大人听我一言,”一位身穿绯色官袍,胸前缀着锦鸡补子的官员站起了身,赫然正是内阁之中,三天两头告假,最不为人注意的礼部尚书秦大人。
同朝为官之人,大多都见识过这位秦尚书胆小惧事,事不关己,绝不开口,事若关己,也能推脱三分的行事作风。
有几个同样穿着绯色官袍的人,已然低下了头,不屑地撇了撇嘴,因而,也错过了冯阁老寻声看向秦大人时,那倏然变了的眼神。
秦大人将殿中之人,或是不屑,或是惊讶的眼神尽收眼底,却只是语气如常道:“本官与诸位大人,均是食朝廷俸禄,为天子分忧的,如今,纵然皇上未至,我等臣工,也断然没有躲懒偷闲的道理,不如趁此机会,略议政事,如何?”
他话音未落,大殿里已经响起了一声不屑的嗤笑。
往日里,也不知道是谁告假最多,如今战事已平,外无外交,内无立储,礼部又能有什么样的政事,值得将他们这么多大员聚到一起来议?
秦大人充耳不闻,继续道:“梁朝景皇帝,七岁御极,十四亲政,终成隆昌盛世;宁朝武皇帝,十三登基,而后十载,南征北讨,创不世之基业,今我大雍天子,登基六载有余,英明神武,世人共鉴,只因年少践祚,不得以劳动太后娘娘垂帘多年,而今皇上加冠在即,本官以为,天子仁孝,实在不应该继续劳烦太后娘娘代为理政,因而——”
他一边说着,一边抽出了袖子里事先写好的奏疏,展开在案几上,朗声道:“本官草拟了这封请太后娘娘撤帘,还政于皇上的奏疏,还请各位大人,与本官一同联名上奏,以全皇上对太后娘娘的孝心。”
“你竟然敢离间两宫?!”太后一党的官员登时拍案而起,“皇上与太后娘娘母慈子孝,你个宵小之辈,怎敢逼迫太后娘娘撤帘!”
“叶大人何出此言?”秦尚书不紧不慢道。
“皇上年少登基,太后娘娘一片慈爱之心,这才勉为其难,垂帘听政,如今皇上已经长成,本官体谅太后娘娘辛苦,遂奏请太后娘娘撤帘,安享尊荣,怎么到了叶大人口中,便成了离间两宫的宵小之辈,难道叶大人的意思是,太后娘娘揽权,不愿看到皇上亲政?”
“你!”叶大人自知失言,指着秦尚书,气的说不出话来。
已然投靠了皇上的大臣,当即纷纷起身附和道:“秦尚书所言有理,下官这便署名。”
冯阁老和叶大人四下一看,六部五寺三院,竟然有二十余人走到了案几前提笔,其中,还不乏三四品的大员。
还有几个钻研投机的官员,忖度着眼前的情况,咬咬牙,也跟着走了过去,只盼着,能借由今日这份助皇上亲政的功劳,于仕途上再进一步。
其余的人,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发展,互相对视几眼,既不走过去署名,也不站出来反对,只是坐在原处,默不作声地听着天子一派和太后一派的官员对质。
殿前的五轮沙漏,指针未停地转动着,殿中的大臣,却始终未能见到天子的身影。
而持刀守在此处的锦衣卫同知项阮,显然既没有去请皇上的意思,也没有就此放他们离开的打算。
越来越多的大臣,在这个春寒尚未褪去的夜半,沁出了满身的薄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