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求取真迹(1)(1 / 1)
林志强和他的副手胡柳成还有万方股份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军,他们三人随着省城云来寺住持广深大师向寺内内房转去,这是杨军到这寺庙这么多次,也还是第一次进入广深大师睡觉的地方,只见素枕布被,朴素整洁,自有一番超尘脱俗的味道。
那个广深大师在床头摸索了一会儿,翻出一卷东西出来,微笑着招呼杨军、林志强和胡柳成,说道:“请三位施主观看。”
林志强、杨军和胡柳成他们看时,却是一卷画轴,正在慢慢展开,一幅《河上花图~八大山人》展现在他们面前。林志强细看时,却是一幅水墨纸本,略带黄色,可见其年代较久,但保存还是非常之好。滚落荷叶的水滴声伴着蛙声轻鸣,晕染出荷塘的清雅景致。双古筝左右相配的旋律,如画中以线勾勒的花瓣,与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叶相映视,墨叶随浓随淡,更显得荷花晶莹洁白、香气自生。画幅后画家自题行草书河上花歌,尾自识“蕙嵓先生属画此卷,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八大山人”。
按丁丑为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作者时年七十二岁。拖尾另有清永瑆、近人徐世昌跋,卷中钤清许乃晋、近人徐世昌鉴藏印多方。林志强此刻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于是把卷轴重新卷好,珍重地退给了广深大师。
他们几个人也不出去,就在床上坐了下来。广深大师笑道:“近几天工程队修缮禅记,把偏殿的一面墙震垮了,僧人就去阻工,工程队施工的民工就走了。我去查看墙垣时,发现有一个墙的基脚有异样,挖开看时,却是一个倒扣密封的大坛子,倒是我灵机一动,告诉大家说本地僧人死后,都是用大坛装殓,这里面是本寺以前死的老和尚,恐怕现在已经是一具骷髅了。吓得那些人都不敢开验。其实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半夜时分才打开坛子,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有这一轴画,却是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八大山人》,于是叫你们一起来看。既然我们杨施主说想求一幅真迹,我看这个就不错了。你们就把这幅画给请回去吧。”
林志强对画没有多大研究,却知道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津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他从小聪慧异常。又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并能悬腕写米体小楷,并进官学为诸生。八人山人十几岁那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国破家亡给他以沉重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采取高压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二十三岁那年去奉新县耕香院正式削发为僧,"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在这个寺庙里,八大山人渡过了一段漫长的参禅悟道、晨钟暮鼓的时光。清康熙初年,八大山人离开奉新,来到青云谱道院隐居,躬耕悟道,创作书画。六十二岁时,他把道院交给其徒弟主持,自己离开青云谱,在南昌抚河桥附近修筑"寝歌草堂"。进行晚期的艺术创作,渡过了八十岁。康熙四十四年初冬,病逝于"寝歌草堂"。这位林志强的艺术巨星陨落了,但他永恒的艺术却长留人间。八大山人初为僧,后为道,继而还俗,"八大山人"四字连草起来,形似"哭之"、"笑之",表示他对清王朝的不满和对故国的怀念。八大山人从不为清廷的权贵画一花一石,而农民贫士却容易得到他的作品。康熙十七年(1678年)胡亦堂任临川县令,曾笼络他为清廷效芳,他竟假装疯癫,撕毁僧服,走还省城。
只是,这幅《河上花图~八大山人》会不会是赝品,如果不是,它又如何会流落到省城云来寺呢?林志强一时也理不清这个头绪。
见林志强沉吟不语,广深大师一笑,说:“林董事长是不是怀疑这幅画不是真迹,怀疑它如何流传到云来寺来?”
林志强见广深大师一语说出自己的心思,不由得笑了起来,说:“大师参透人心,林志强不敢隐瞒,本人确实有这个怀疑。”
广深大师微笑拈须,徐徐说:“老僧对书画不太在行,然也有所涉猎。依我看来,这幅画功底深厚,尤其是那一股挥洒飘逸,非真名士真英雄无此所概。绘画技法,凡人尽可临摹,但英雄之气,地不是凡人所能临摹的。老僧在东江寺到现在也有四十多年了,以前就听老住持说过,晚清时期云来寺的方丈广深大师是一个身世隐秘的高人。传说广深大师四十来岁才来云来寺,来时带有两名护卫一起出家。老方丈出家几年后,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经来过云来寺拜佛,和方丈密谈整夜。谈的什么,不为外人知。由此推断,四十年前的神秘之人既然与左宗棠交情甚深,所以弄到一幅八大山人的真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这些都是民间闲语,无从证验。”
林志强深思之时,广深大师一直微笑看着他。见他内心其实波涛奔涌而表面不动声色,不禁赞叹,人皆骨肉生成,能在大悲大喜中不动声色如上,除了修炼,抑有天性吧。当下,林志强抬起眼来,微笑说:“大师,真想不到在寺里竟然藏有这样东西,也不知道这东西在墙下埋藏多少年,如今因缘而出,得见天日。”
广深大师一笑,说:“世上万事万物都因缘而生,如果不是万方发展公司的林董事长和杨施主说想求一幅真迹,又恰巧是前两天发生地事情,要不然林董事长也不一定能和这画结缘。”
这时,林志强和广深大师问道:“大师,你想怎么处理这卷画轴呢?”林志强问这个话的真正含意就是在给自己投石问路,说实话,此刻的他真正是很想得到这幅真迹,但他又不能表现的太露骨,如果自己表现太急切的话,搞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地,那样才是真正地得不偿失,事与愿违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