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长生之道(2 / 2)

加入书签

                  白羽心里一阵激动,因为他以前看过这样的研究报告:水晶类物质在高强磁场的作用下,可以暂时形成一个四维态的空间,这个四维态的空间可以成为连接两个三维空间的通道。如果这个研究报告说的是真的,那么该水晶球会否与先前发生在这里的时空转移有关呢?

                  白羽绕着水晶球下转了几圈,注意到水晶球吞吐变幻,好像涌动着巨大的能量搏动,虽然发出很强的亮光,却一点也不感觉到刺眼。

                          白羽是搞考古工作的,对这种洞天石穴最是有研究,虽然仍惊异于水晶球的奇特,却已有条不紊的开始了对整个溶洞的探查。

                  溶洞内石笋林立,形状奇特,在水晶球亮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白羽无暇细细欣赏这些奇妙的景观,他只想获取关于时空转移的有用信息。

                  随着进一步的探察,白羽发现这个溶洞约生成于30万年前,是一个古老的溶洞。洞内有不少古树化石和稀有的熔岩物质,除此之外,再无特异之处。

                  白羽不由得有些失望,显然除了奇异的水晶球之外,这只是一个典型而且普通的古老溶洞,也许这里根本不可能找到回去原来世界的时空转移通道。

                  看样子继续找下去也不可能有什么新的发现,白羽开始急躁起来,难道自己永远要呆在这个陌生的空间,永远要与自己的恋人晓兰相隔在两个世界?

                  白羽跌坐在冰冷的岩石地板上,无奈的闭上了双眼,也实在是有些累了,身体靠在一截石柱上,思维渐渐停止了活动,不一会儿竟然沉睡了过去。

                  这一睡,仿佛过了好长的时间,等白羽醒过来的时候,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慢慢的白羽从迷朦中清醒过来,意识到了自己现在的处境,身处异界他乡不能归去的凄惨又袭上了心头。

                  水晶球的光亮不减,依然照耀着整个洞穴,白羽的目光无意中移到支撑水晶球的粗大石柱上,不由得惊“噫”了一声。原本粗大的石柱居然变得玉质光滑成半透明状,不知什么时候也隐隐散发出柔和的光晕。

                  白羽走近凝神细看,石柱愈发显得明净透亮。突然,几个古怪的大字跳了出来,从上到下显现在柱面上。

                  白羽十分惊异,仔细辨认这几个大字,不由得激动异常,柱子上的文字竟然和昆仑山远古墓葬群看到的古怪文字一模一样,属于同一种语言。

                  平复了一下心情,白羽把这几个字翻译过来,意思是:守护神谕。字意简洁异常,白羽一时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忽然,大字隐没,一段小字又出现在柱面上,白羽顾不上惊异,急忙凝神细细阅读,只见上面写道: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白羽心中大奇,这不是韩愈名篇《原道》中的一段话吗?虽然文字不同,但是翻译过来意思却大致一样,阐述的是关于儒家的天道、人道的思想。

                  白羽读完这段文字,有一种犹有下文的感觉。果然,这段文字隐没,柱面上又出现了下一段:

                  “然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众生,则众生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况人事倾轧,利益相因,得失荣辱,常致丧心病狂,乃人之大哀矣。故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呜呼!如古之无圣人,使民自化,食用造物之无尽收藏,超然于山林之野,则何来忧悲哀恶?”

                  这段文字白羽没有见过,不过其中意思却很明白,说的是道家无为治世的思想。看来作者是一个坚定的道学家,白羽心想。

                  接着,柱面一闪,又出现了一小段文字,写道:“圣民之道,当修其身,善其心,尽天理,免人事。哀众生之须臾,羡虚空之无穷。遗修养性命之法,是谓“长生之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