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事业(2 / 2)

加入书签

他的意思当然是,他不在乎这个钱,既然卢家有办法把门路走到鄄府竺家这里,那就由竺家欠苏景焕这个人情。

行贿这种事情多么不道德,他们做官讲究的是人情往来啊!

不过,苏景焕虽然插手了卢凯复的官职所在地,但他仍然坚信自己的三不沾原则——正如那个所谓韩昭王典衣和典冠的故事,认为别的事情都该由吏部继续接手。

所以卢凯复进宫之后,面临的就是正规的、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人情往来”“走后门”的吏部审查官员通道。一位吏部主事上上下下看了他半天,最后给他在“脚色状”,即类似现代简历的清单上,写下卢凯复外貌的简单介绍:“面白无须”。

——虽然在长相上实际上天差地别,但仅用简洁文字来概述的话,形容白道宁的词语和形容卢凯复的词语都是一样的。

大陶的官制主要分为科考和恩荫两种,前者的进入路径非常明确,就是做题,然后考试。后者的进入路径就比较五彩八门了,只要朝廷需要发一个官,就可以直接通过“恩荫”这个名字来下发一个官,朝廷直接给个人发官职作为奖励就叫“恩”,比如卢凯复因为卢家守护太子有功,所以就“蒙恩”获得了一个礼部大使的官位;因为家人而获得官职就叫“荫”,比如蓟安然因为父亲蓟经武对大陶有功,所以就“蒙荫”获得了一个中书省检校的官位。

据说这样的制度,在最初制定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让身份比较低微、但是家里面有点钱能够供儿子脱产读书的寒门世家和土豪也能够做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阶级流动。但随着考试制度的连年变革,现在的大陶科举体制已经越来越倾向于贵族化了,能够高中的考生往往都是跟着贵族上过家学的——原因也很简单,现在的考试内容越来越制式化,类似现实世界线的高考,有明确的考试范围、有限的出题风格。在大陶首都南迁之后,这点局限性就更加明显了:

以前大陶至少能拉十几个省的优秀读书人来出题,现在就只能叫四个省的名儒了,你猜这些名儒之间会不会互相认识啊?

在这种模式之下,考生想要获得高分,最容易的方式当然也类似现实世界线的高考,就是学知识点、刷题、做以前的科举试题、做名师出的模拟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白道宁每当听说科举相关的事项时,总会同时联想到:

三年科举,五年模拟。

但问题就在这里:现实世界的真题和模拟卷都是可以花钱买到的,但大陶是封建社会,科举历年出题人可没有将自己的心得无私地分享在网上,考纲、历年真题和模拟卷都藏在这些名师大儒的脑子里——就算是有钱的小地主,如果没有点门路,能把自己家的孩子送到这种老师的名下去学习吗?

如果没有,那他们就不会知道考试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考上、或者被认为可以考上的,基本都至少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了——比如当年还年轻气盛的卢向笛,他本来出身瓷商家族,但是就因为聪明,被认为考中的机会很大,所以夕露省钟家直接派人把他捞来自家族学了。这种情况就大概类似现实世界线的名校抢优等生。而薛佑歌也把自己儿子薛光霁塞进了钟家族学,但那就是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的了。

在这种学阀当道的背景下,现在的科举官员也大多出身大族,非富即贵。比如苏景焕就是考进士考上来的,李伟奇也是,苏家和亥栗省李家明月府一支的官员几乎都是走正统科举制度上来的——李飞昂主持出了十一年的科举题,苏有之主持过四次,苏誉之主持过两次,一般人家能跟这种学阀世家比吗?

这导致科举制度本来想要起到的“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被大大削弱,这也是白道宁所想要改革的点之一。毕竟恩荫制要开动的话,那波及就太广了,全大陶的架构都要被抽碎了,那白道宁就想要从科举制开始,徐徐图之……

但这都是他们有智商和良心的人才会考虑的事情,卢凯复没这么多想法,卢凯复只觉得开心,他非常虔诚、表现出极大尊敬地深深向帮他检查各项事务、还给他简单交代了一些宫廷工作注意事项的吏部主事长长一揖:“感谢大人!”

被这么真诚地感谢,倒是把对方给搞得优点不好意思,连忙认认真真也回了个礼:“不敢不敢。我们同为天子臣民,这都是我的分内之事……”

卢凯复从袖子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一张银票塞过去:“真是太感谢了!”

对方本来想直接塞回去的,但他稍微犹豫了一下,轻轻瞟了一眼银票的面额,这让他的心情顿时受到了极大的动摇,抓着银票和卢凯复的手,一时心中天人交战,久久不休,最后还是含着一种欣慰又悲伤的神色,把钱给塞了回去:“这这不能……哎!您的好意我心领了!”

卢凯复又和他来回表演了两轮,最后遗憾地把银票从他手里抽走,塞回了自己的袖子:“大人帮我这么多忙,我却不能稍微用这种低微的方式表现一下我的谢意。哎!只能以后再报答大人了!”

对方怅然若失地搓搓手,笑叹:“不,不,这样不好,你这样,若是遇上别人,都得算行贿了,卢君以后请不要再用这种方式来试图‘报答’别人了,我们都是大陶的臣民,您只要以后能够尽心竭力为国做事,那就是对小臣我最好的报答了!”

卢凯复欣然应是,心想父亲说的还真的很有道理,京中的官员大多会因为各种理由选择不收新官员的贿赂,但是也不会上报新官行贿的过错,前面那条不一定,后面那条铁定。所以他大可以拿一张巨额钞票,给很多官员白嫖到一个“小卢公子做人地道”的印象——大不了就不白嫖,真的把贿赂给送出去。

毕竟卢向笛认为,卢凯复这种智商,就只管立这种人傻钱多的人设好了,反正卢家的钱买房子不太够,行贿还是够的。

而对面在想,我靠!这小伙子真大方!这么大方的傻小子,应该不是苏党故意用做过标记的银票来坑他们北方党的吧?……这种侥幸心理在他心中绕树三匝,最后还是保住官位的本能占据了上风,让他高风亮节地拒绝了贿赂,并对这个年轻人立刻产生了复杂的深刻印象:“卢公子,请,后会有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