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机会(2 / 2)
试想一下,李刚本来没有实力指挥上百亿资金,但是竞选成会长之后,县里的企业家全都聚集在一起,立马可以召集上百亿出来。
牛大汉意识到,一个多月这么短暂的问题,现在去找谁都不管用,只有将商会成立,然后以会长的名义进行揽储。
当然,真的有这种影响力,比如李刚,他的钱也不会存在金商银行。
牛大汉一边想着,一边站在大道旁拦下一辆的士,朝着三中的桥头村开去。
桥头村,王老五的宅基地就买在这里。
听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比较荒凉,根本没有村子,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王老五和牛桂英这类人多了,从村子里到县城发展,由于没地方居住,于是在这一块荒地开垦居所,最后有一群人定居在这。
随着城镇化越来越规范,这些人吃到红利,整个聚集地由于人口不少,隐隐约约成为一个村落,于是被命名为‘桥头村’,只因为距离大桥不远。
正是这一座大桥连接着三中,也跨过滨江,否则别人想去三中还得从南站绕道。
牛大汉准备在桥头村租个房子,让夏沫和小可住在这里。
小可读完小学可是要到三中读书。
他到桥头村之后,兜兜转转找了很久,没想到村子不大,楼房也不多,大部分都是民宅,平方,又或者偶尔有两栋楼的砖房,总体来说房租不高,住的人却不少。
牛大汉看了几处房子,没有一家满意。
要么就是单间太小,根本不够两个人居住,要么就是房子太大,那种一室一厅或者两室一厅的房子都比较少。
一个老太太说:“你要找这种房子难得找,基本找不到。”
牛大汉问其原由。
老太太说:“我们这里离三中不远,很多妈妈带着小孩在这陪读,怕小孩子在学校的食宿不好,学校的住宿也要收费,她们没有上班,还不如租放在这旁边陪读。”
牛大汉第一次听说陪读,又一次想起学区房的概念。
此时的县城不仅没有学区房,即便连房地产都还没有大兴土木。
从老太太的口里得知以后,他再顺着桥头村转悠,眼睛就会盯着那些小户型的房子看,哪怕是有人住着,他甚至都会去敲门询问。
有一个大妈带着儿子在这读书。
牛大汉问他:“要住多久?”
大妈说:“我要住的时间长呢。”
牛大汉奇怪:“不是陪读吗?初中也就三年啊!读完不是就可以回家了吗?”
大妈道:“我家里还有一个小的,到时候也是放在这边读小学,三中那边到时候要修小学,读小学有六年呢。万一我那小的也不努力读书,还是来三中读,可不又是九年?”
牛大汉惊了。
他欣喜得无比兴奋。
大妈很肯定说:“小学的规划图都出来了,我们都看过。”
牛大汉知道,机会到了。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