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乡间生活(2 / 2)

加入书签

“哈哈!”朱大生忍不住放声大笑。

两人一骑,一路欢声笑语地骑行在乡间小路上,夕辉洒落在肩头,舒适而惬意。

李胜平忽然觉得在这里也不错,没有污染,空气清新,老乡质朴,没有勾心斗角,无须看人脸色,可以活得很自在。

“这地方不错呀,有山有水,风景很好。”李胜平笑道。

“嘿嘿,也就你们城里人觉得不错。”朱大生摇摇头,“看久了不觉得有啥,关键是这里太偏僻,老乡们难呐。”

山路难行,也就摩托车还能凑和,汽车根本开不进来。

李胜平放眼四望,想起和华威骆敏谈过的建设大数据中心的事,忍不住暗暗嘀咕,如果能把大数据中心放在这里,倒不失为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牛角乡处于亚热带气候区域,山清水秀,有着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只可惜交通不便,也没有啥历史故事可讲,所以旅游业很难发展起来。

但大数据中心建设不一样,这里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温度湿度都很符合要求,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电力和交通,把这两样解决了,其它的都不是问题。

大数据中心的耗电量是个天文数字,而且必须保证稳定的电力供应,所以普通的工业供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专门建立一条供电通道。

这件事王超英已经在跟省电力公司沟通协调,但进展不是很顺利,毕竟和华威公司的合作还没有立项,省电子公司那边不肯松口。

时间,现在最缺的还是时间。

李胜平有很多想法,但想把它们落到实处太难了,比如和华威公司的合作,他现在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抓手。

柳河县的工业基础太过薄弱,电子类产品太过低级,加工能力严重不足,他都不好意思跟骆敏提合作。

而想要培育出一条优秀的电子产品生产线,不光要有钱和投入,更主要的是时间,有技术娴熟的工人。

最近李胜平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可惜始终没有找到答案。

兴旺村。

最多的时候有两百来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不到七十户,而且大多是留守老人,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

朱大生的二姨也是留守老人,他两个姨兄弟都跑去南方做木工,收入还可以,他二姨家的经济状况不错。

老母猪下嵬也就是个由头,主要还是经济条件允许,招呼村里人吃顿饭,热闹热闹。

两人到的时候,二姨家的庭院里已经摆了六七桌酒席,四荤四素的凉菜早就摆上了,村民们三三两两聚着拉家常。

二姨七十多岁,身子骨非常健朗,嗓门比朱大生还要响亮,说话直来直去,看得出在村里颇有威信。

她热情地招呼朱大生和李胜平坐到主桌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