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洞房花烛(1 / 2)

加入书签

次日,天还未亮,萧希微便被丫头唤了起来。

疏影轩里丫头婆子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红雨和紫烟张罗着替萧希微换上嫁衣,正准备给她梳头时老太君扶着萧希微的手走了进来。

“祖母,你怎么来了。”萧希微忙站起身。

今日不只是她出嫁,更是候府的长孙娶妻,两桩婚事同一日举行,呆会来候府喝喜酒的人只多不少。

老太君笑了,眼角的皱纹如水波一般晃动,“孙女出嫁,祖母怎能不来瞧瞧。”说罢,她朝萧希微摆了摆手,“来,你坐下,祖母来给你梳头。”

“是。”萧希微笑着应了下来。

旁边的红雨恭喜的将木梳递给了老太君。老太君一手执起木梳,一手轻轻的抚摸着萧希微如绸缎一般的青丝,嘴角弯起一丝欣慰的笑意,她缓缓抬起手,一边梳一边道,“一梳梳到头,二梳梳到尾,三梳白发已齐眉……”

这句女子出嫁前由长者亲口吟诵的颂词,她还是第一次听到。

一梳梳到头,二梳梳到尾,三梳白发已齐眉……

萧希微抬眸看着镜中的自己,雪白的脸,细长的眉,弯弯的唇角,即便脸上被铺了一层厚厚的脂粉,但依旧掩不住她脸上的笑意。

她要嫁给惜之了。

这一切仿佛梦一样,让她有种很不真切的感觉。

这时,老太君已经替萧希微绾好了发。

沉颠颠的凤冠压了下去,明灿灿的坠子垂在耳边,衬得镜中的那张脸越发的精致。

“祖母,这……这凤冠沉得很。”萧希微转过头看着老太君道。

“呀哟,我的好小姐,您要嫁的是燕王可不是别的旁门小户,份量越重越显得夫家重视您。”刘嬷嬷笑着道,末了,又加了一句,“小姐,你这是紧张了吧。”

原先还没觉得,可被刘嬷嬷这么一说,萧希微还真的紧张起来。

瞧着萧希微紧张得直冒汗的表情,紫烟在一边‘噗呲’一声笑出来,“平常总见小姐板着脸没有表情的模样,突然见小姐你这么紧张,奴婢还真有点不习惯呀!”

“姑娘出嫁都是这样的,想当年我嫁给你祖父的时候也是……”老太君咪着眼睛,似乎想起了当年她嫁给萧祁时的情景。

正说着,外面突然响起碧云的声音,“大少爷,您怎么来了?”

萧希微和老太君对视一眼,同时转身朝门口看了过去。

而此时,萧希扬穿着一身大红的喜服走了进来,大红的颜色衬得他发沉的脸色,莫名的得有几分诡异。

“扬儿,你怎来了?”老太君皱眉道。

这个时辰,他不是应该动身去迎亲了么?

萧希扬没有动,他走到萧希微面前,勉力勾起嘴角笑了笑,“妹妹,一会我背你出去。”

新娘从娘家出门上花轿的时候,脚是不能落地的,所以,一般都是由新娘的兄长背着出门送上花轿。可因为萧希扬也要迎亲,所以,老太君便让萧希微的表兄陈慕白来替萧希扬背萧希微出府,不想,这个时辰萧希扬并没有出府去迎亲,反而来了疏影轩。

“少爷,这是不是不太妥当?”老太君身边的刘嬷嬷低声道。

虽然少爷对这桩婚事不满意,可到底这桩婚事是皇上所赐。

“祖母,让哥哥送我吧。”萧希微站起身笑着看着老太君道。

老太君看着萧希扬,最终牵了牵嘴角,“是,原本便该是这样。”

原先说是将这姑娘许给衍儿做继室,谁想到却许给了她的孙儿做了正室,皇上这是狠狠的打了忠勇候府一个耳光呀!

外面忽地响起‘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间还夹杂着嗦呐各种乐器的声音,声音由远及近。

“老太君,小姐,少爷,迎亲的队伍来了。”一个小丫头笑容满面的跑进来道。

老太君一听,忙转过头叫焦急的吩咐道,“快快,喜帕了?快把喜帕拿过来蒙上!还有喜祥锁,如意环,这些东西可千万不能落下了!对了,还有苹果,快拿个苹果让微儿带着。”

顿时屋里响起一串脚步声。

红色的喜帕压了下来,紧接着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被塞进了手里。她张了张嘴,正想说话,外面突然声喜乐和爆竹声大作,外面有丫头扯着嗓子道,“燕王殿下已经进府了。”

在一片热闹的恭贺中,萧希微被萧希扬背了上去。

蒙着喜帕让萧希微看不见萧希扬的表情,可是,她能感觉到他身体的僵硬。

她能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可是哥哥他却被逼着娶了自己不爱的人。

她伸出手环住萧希扬的脖子低低的喊了一声,“哥哥。”爆竹和喜乐声太大,她不知道萧希扬有没有听到她喊他,她将脸埋在萧希扬的背上,一滴眼泪悄无声息的滑了下来,“哥哥,一切都会好的。”

忽地,有司仪大声喊道,“上轿!”

爆竹喜乐声中,萧希扬小心翼翼的将自己的妹妹送上了花轿。

“殿下,我就将我妹妹交给你了。”轿外,萧希扬的声音响了起来。

“大哥放心,我会待微儿好的,一辈子。”与此同时,楚惜之低沉的嗓音响了起来。

“好。”最后,她听到哥哥的声音响了起来。

“起轿!”外面,司仪的声音响了起来。

伴随着爆竹和喜乐声,轿子被抬了起来。

长长的迎亲队伍挤满了街道,十二对婢女在前方提着花篮,边走边撒花,紧跟着也是十二对婢女手里提着红色的宫灯,再嗖着的是二十四对仪仗队,仪仗队后面跟着的是乐队,一路吹吹打打,接下来是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新郎后面是喜娘和婢女簇拥着的花轿,花轿后面是忠勇候府的陪嫁,整整二十四辆马车。整个队伍极为壮观,道路两旁涌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