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翻云覆雨(三)(2 / 2)
其实今日从始至终,他的目的就是漕运的经营权而已。粮油、盐铁的经营权,不过是他向宁王讨见还价的幌子罢了。这些东西固然吸引人,可是天下哪一个君王都不可能交予私人经营,即便给他,他如今的实力也不敢光明正大地收,收下也没有能力消化,反而会树大招风,招人嫉妒落人话柄。
但是控制漕运之后,很多东西都可以慢慢来,因为天底下所有物资的流转,全部都是靠运输!而陆运与漕运之中,走水路更快捷、更顺畅、更四通八达,物资流转十之八九,都是靠漕运!只要掌握了此项经营,慢说粮油、盐铁,天下任何东西都能够逐渐侵入、掌控。所以他不着急,有生之年先吃透了漕运,而剩下的,他可以交由子孙后代慢慢筹谋。
谁说复国必须要通过朝堂?只要掌握了一朝的根本命脉,便形同无冕之皇,而且,这位置坐得会更加长久。
想着想着,云辰反而不笑了,他只觉得如释重负。
*****
与云辰见面详谈之后,宁王便迅速行动起来,赶在明尘远率援军抵达幽州之前做了好些事,不仅放出流言挑拨燕军几个将领间的关系,还趁机派出大批宁军杀入幽州。
当时多数宁军是抱着“必死也要收复幽州”的信念去的,再有宁国百姓做后盾,战场上均是以命相搏,不畏死伤勇猛无比。反观燕军,在失去聂星痕和明尘远两个主心骨之后,显然没有那股士气了,面对宁军近乎疯狂的进攻,还有宁国百姓们暗中的相助,燕军反倒畏手畏脚,都顾及起自己的性命了。
不少燕军甚至私底下抱怨:“以前跟着摄政王殿下,一是敬重殿下治军有方,二是想为国效力,三是图自己升官发财。如今殿下死了、镇国侯反了,几个将军互咬得厉害,咱们也不知是在给哪路反贼效力,更没法子光宗耀祖,还打什么打?”
这种话一旦传开,在燕军之中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许多人因此受到影响,上了战场也提不起精神,疲劳无力。几个缘由加在一起,燕军失了天时地利人和,自然会败,且一退再退,连失几座城池,包括作为燕军大营的幽州府。
后来,明尘远倒是回来了,也一鼓作气重新夺下幽州,然而却损失惨重。十万援军折损五万,另有五万随他杀入幽州府之后——再也没有出来。
宁军在收回幽州府之后,便迅速将城内百姓迁走,又找到了云辰所提及的隐秘古道。因为废弃太久,古道长满了草木,故而一直没有被人发现。宁王果断下令砍树劈路,不惜出动大量人力物力,终于赶在明尘远回来之前将古道重新开辟,并设下埋伏。而燕军当时耽于内斗和前线战事,根本没有发现宁军在后方大举开山劈树,重劈古道。
然后,便有了云辰所说的“瓮中捉鳖”,宁军故意输给明尘远,却又不敢输的太明显,双方僵持数日,各死伤五万左右,终于将明尘远的剩余人马全部引入幽州府城,再借由那条古道将城池团团包围,切断水源。
原本驻扎在幽州的那批燕军,经历几场夺城之战,已经死伤近半,余下五六万人曾多次想要营救明尘远,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只得飞鸽传书将事情原原本本告诉聂星逸,并附带了宁王的条件。
若是燕王室对这五万人见死不救,将士们都会感到心寒,谁还会继续为燕国效力?燕军更加有理由懈怠、造反了;可若是救了,燕王室就要答应宁王的和谈条件,相当于将王权拱手相送,在世人眼中更是矮了半截。
于是所有的将士都在看着,看燕国要如何处置这棘手的事件。无论救与不救,好像都是一条死路——这就是云辰计策的高明之处。
当明尘远发现幽州府已经成为一座空城之后,立即明白是中了算计。而且宁军将事情做得很绝,不仅把城内百姓迁得干干净净,甚至连一颗粮食都没有留下!还是幽州大营在此驻扎时,为了防患于未然,曾在地下挖了几个洞穴,埋藏了一部分军粮。
但是杯水车薪。
五万大军日日要张口吃饭,纵然再节省,那些军粮也只够支撑两日。明尘远在这两日内数次带兵硬闯,可惜不仅没闯出去,还伤亡惨重。他心里也清楚,日子拖得越久,将士们的信心越消耗,没有粮食果腹,体力又跟不上,突围的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所有人也许都会饿死在这城里。
不幸中之万幸,虽然水源被截断,但是城内尚且有几口老井,勉强够将士们饮水,因此倒也还能再支撑几日。
转眼间,五万燕军已经在幽州府城被困五日了,这期间,明尘远想过无数突围的办法,奈何幽州府被宁军围得如同铁桶一般,根本没有突破口。后三天将士们纯粹是靠水煮树皮、草皮充饥,只有明尘远的桌案上还能见到一丁点儿粮食,但也只是稀粥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被困的燕军都感到空前绝望,大好男儿不是死在沙场,而是渴死饿死,死也死得不能瞑目!这是头一次,他们是如此渴望和平,渴望安定,渴望过上没有战乱的日子,解甲归田,与家人团聚。
燕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饥饿、绝望、士气低落、毫无斗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