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起死回生(2 / 2)
“难怪卖到300元一斤,这东西确实是物超所值啊。”
“刘厂长,这款农家米你们还有多少的存储?”
被问及这个问题,刘长贵停顿了一下,开口问道:“30万公斤。”
此话一出,全场震惊。
“怎么可能,张茂家的稻田一共才量产了不到三万公斤的谷子,变成大米之后,这个数量应该只剩下一万多斤了,怎么卖到你这里来,反而变成三十万斤了?”
面对质问,刘长贵颇为尴尬,如实答道:“各位领导有所不知,小张大夫的那一批稻谷拿过来时,并没有做挑选处理,混合了大量的杂谷,所以才形成了现在数十万斤的存量。”
乍一听,众人恍然大悟,不过,仔细琢磨,许多人面露骇色的瞪大了眼珠。
“那我们吃的这碗饭,并不是这款农家米的完全体,而是十分之一的效果?”
“天哪,十分之一的效果,就这么牛逼了,那如果是完全体,还不得爆炸吗?我已经不敢想象,那该是怎样的人间极品。”
“太夸张了,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内心的激动了。”
想到这一层的人,只觉头皮一阵发麻。
在这些人当中,也就张茂显得最为淡定,比这更加神奇的一幕,他都见过不少,像这种状况,早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此事之后,众人对于张茂的质疑,基本上没有了,实践是打破质疑最好的手段。
与如此完美的效果相比,产量是否真实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刘公甚至向张茂递来了橄榄枝,邀请他加入农科院。
见状,张茂想也不想就直接推脱了,不是他不想为国服务,而是他的那些手段,根本就不可能用于科研。
建国之初就明文规定,动物不能成精,破除一切封建迷信。
而他手里的绿色小瓶,显然是属于神话故事当中的宝物,与科学是对立冲突的。
即便是退一万步讲,这东西可以被研究,那张茂也不愿意公开,毕竟,那玩意是他的立身之本。
张茂声称自己才疏学浅,无法胜任,对此,刘公也只能表示遗憾。
“小伙子,我看到你的第一眼就觉得你与众不同,现在看来,我的直觉是对的,以后这个时代是属于你们的,好好加油,无论身处那行那业,都要谨记一句话。”
刘公拍了拍张茂的肩膀,孜孜教诲道。
张茂很顺从的点了点头,轻声问道:“刘公请说。”
“这一句话来自,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闻言,张茂心头一震,大为触动,虽然以前也听说过这句话,但是都没什么感觉,可当这句话从一位德高望重,举世无双的老人口中说出来时,却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刘公此生是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毕生功绩,前人不及,后人惊叹,实乃我辈学习之楷模。
“学生必将铭记。”
“呵呵,来年我再来品尝你家稻田里新长出来的稻米。”刘公微微一笑道。
刘长贵拿出了500斤的农家米,作为样品,送给了刘公一行人,既然是科学研究,那必然会有所损耗,500斤听上去很多,其实,经不住几次实验。
刘公还是有些遗憾的,毕竟,稻谷全部都变成了大米,研究价值骤然剧减。
除了送给农科院的科研团队之外,刘长贵还很懂事的送给了县里的诸位领导几百斤。
送钱叫行贿,送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诸位领导拒绝几次之后,也欣然接受了,乡镇干部下乡扶贫时,也会给五保户送米送油,接受老百姓的馈赠,这种行为虽说不好,但也不会触犯原则。
张茂亲自将刘公送上的车,一直目送对方远去,临别之前,老人还满怀期待的说道,日后再会!
送走了贵客。
登时。
刘长贵转头望向了张茂,当即竖起大拇指,心生感慨的说道:“小张大夫,叔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啊,你又为我解决了一次事业危机。”
“此话从何谈起?”张茂颇感诧异。
“上一次如果不是你及时出手,我的养猪场就得被我。侄子坑掉几千万。”
刘长贵面露微笑,缓缓说道。
“至于这一次,我的大米场都快要倒闭了,还好有你的这款农家米及时救场,不仅使厂子起死回生,而且,还引爆了整个米业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