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如临大敌(1 / 2)

加入书签

第七十一章  如临大敌

战斗在我们正闷着头在雪地和灌木丛里艰难攀登的时候,激烈地打响了!

自入朝参战以来,我都没见过我们营这样,不论前后,全员参战。甚至,就连营部的通讯员、文书和炊事员都拿起了枪参与战斗。一方面是这次面对的敌人并不简单,另一方面也是经历了几场战斗之后,我们营减员严重。

一个营,看起来有四五百号人,有的编制比较大的加强营甚至能有六七百号人。但是,其实这其中是包括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的。

有些人觉得一个班十个人、一个排三十几个人、一个连一百出头,那么一个营就应该三百多人,一个团就应该一千人。其实这种推论本身就是错的,真实情况是一个连加上连部和后勤下来会有一百三四十人,这还不算连里的驴和骡子。一个营总共会有五百人左右,一个团会有一千七八百人!

其实我们营原本将近五百人,但真正的作战人员却只有不到三百多人。其他都是工兵、通讯、医疗兵这样的勤杂人员,还有一些是专门负责运送补给和伤兵的军工。这些人在编制里,但却并不属于战斗人员。只有下到连排,战斗人员的比例才会比较高。

现在看着营里人还不少,可是我们损失的都是战斗骨干啊!几场仗下来营里牺牲、受伤将近二百号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战斗人员。不夸张的说,我们营的战斗人员的减员已经超过一半!其他人拿起枪确实能打仗,但是想想也就知道了,能有多少战斗经验?

尤其是我们连,我们连入朝的时候,打过三年以上的老兵有一百来人。可是到现在,加上入朝前我们这些新补充进来的新兵蛋子,也就剩四十多人。虽然说有些减员是受伤在后方治疗,伤愈后还会归队的,但是毕竟六连的老兵已经牺牲了将近三分之二。

我当兵没几个月,但经历了这几场战斗下来。我对六连,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感情。我不希望六连再牺牲任何一个,但我知道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说不想牺牲,那是天方夜谭。

顶着炮火和机枪往上冲的时候,所有人把生死都抛诸脑后。可打完仗,看到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的遗体,哪个心里不难受?

牺牲这事儿,挡着谁算谁。没人愿意死,但我们连个个都是好兵,没人怕牺牲。其实战乱年代长大的人,对于死已经看得很淡了。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只要……只要能赢得胜利,只要能对得起六连的荣誉,只要能减少其他战友的伤亡!

我们这次的打法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战术这个东西,有时候并不是越复杂越好。反而越是简单的战术,往往越是有效。针对小高地的地形,我们选择了最熟悉也最简单有效的打法——声东击西。当然,这种打法我们还有一种叫法是,一点两面。

营里所有的重机枪和迫击炮,掩护五连从敌人阵地的东边发动佯攻。

我们连四十来人分两个梯次,从高地西南边隐蔽上山。这里是敌人三道防线的侧后方,树林、灌木和雪地交杂,比较隐蔽,也是上山最近的路线。这里其实没有路,甚至没有上山的小径,坡度超过六十度,极难攀登。

可即便如此,我们的敌人也并不愚蠢,肯定会注意到这里。从他们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股单兵素质极其强悍的敌人。能够把防御阵地三线布置而且互为依靠的敌人,不会发现不了这个地方。

从这里发动袭击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隐蔽上山不能被敌人察觉。一旦被发现,我们整个第一梯队都将在坡度超过六十度的陡坡上,被敌人的机枪火力屠杀!第一梯队的人牺牲,滚下去就会连带把第二梯队的人砸下山。毫不夸张的说,在这处陡坡,一挺机枪和几枚手榴弹就能够让我们全军覆没。可是没办法,这里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只要五连发起的佯攻足够猛烈,应该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所以说是佯攻,但其实就是真正的进攻!只不过两个进攻的方向,一个是正,一个是奇!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

但最让我感到奇怪的地方在于,四连和营部其他的勤杂人员并不参加进攻,而是在小高地的西边和南边作为预备队。我想其目的应该是不许敌人逃跑,并且给敌人造成一种隐形的压力。这样一来,就彻底把这个只有二三百米高的小高地全部围死了。东边正面进攻,西边和南边又有我们的人作为预备队。敌人的注意力会最大限度的被明面摆着的三个方向所吸引。小高地的北边是清川江,江水没有结冻,但是江水温度肯定是零度以下的临界状态!这里不是我们过江的浅滩,而是江水挺深的地方。臭不要脸的说:“我倒是希望他们从这里跳江,要是还能活着,算狗日的命大。”

我们全连绕好大一圈,很隐蔽地从树林中靠近小高地,并且分成两个梯队开始隐蔽上山。

为了掩护我们的行动,五连把进攻前的准备搞得正大光明。掘单兵坑,架设并加固重机枪阵地,突击小组靠前跃进。几乎是在敌人能够看到的情况下做了队形上的部署。

在五连准备进攻的同时,为了故意让敌人能够看到以达到吸引敌人注意力的作用,四连分兵从小高地的南边树林快速通过。四连虽然是在树林里行进,但故意搞得能让敌人发现这里有人正在通过,并迂回到小高地的正西方向。

营长甚至做了应急预案,如果五连的进攻受阻,或者进攻所造成的压力不足以吸引阵地上所有的敌人。那么四连会从小高地的西边同时发起进攻,进一步增加主力部队对山上敌军的压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