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大调整(二)(2 / 2)

加入书签

马铮笑了笑说道:“不全对,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即位,建立明朝,这应天就是现在的南京城,也就是说大明朝最早的都城在南京,而非北平。”

“那为什么最后变成了北平?”

马铮当即说道:“明朝最初开国的时候,其实还没有统一天下。当时朱元璋能够辖制的,也只是江南绝大多数地区而已。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很像是三国时的东吴。在这种情况下,南京自然就成了建都的最好选择。”

“但是后来,随着朱元璋开始北伐,赶跑了北元朝廷,占领了北方的大片土地,蜀地也在几年之后,被明朝彻底拿下。这个时候,朱元璋才算将传统的中原范围,全都统一。这时的明王朝,定都南京,就有问题了。”

“因为南京太靠南边了,无法影响到北方的大片区域。南京虽然地势形胜,但毕竟偏安一隅。在明朝建国之前尚可作为指挥中心,进能征伐四方,夺取天下,退能据守长江天险,是符合当时战争的形势的。可统一全国以后,金陵的位置无法统筹全国布局,所以,明太祖又将汴梁和凤阳定为beidu和中都,弥补南京的不足,作为都城的备选项,但直到朱元璋去世也没有真的下达迁都的决定。”

接着,马铮继续说道:“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夺取皇位,迁都的事宜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当时明成祖朱棣倾向于自己崛起的福地北平,开始筹划迁都北平。后朱棣下诏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并设置了留守行后军都督府、beidu行部、国子监等一批中央行政机构。”

“再后来,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北平,北平为京师去行在,南京的各个衙门都加上“南京”二字,于是就有了南北两京的制度。”

看到众将官一头雾水的样子,马铮就知道这些人还没有搞明白这两京制度和眼下局势有啥关系。

当即说道:“明代两京制度的核心是,其在北平和南京都有一套中央行政机构,只是南京的中央机构的前面都加有“南京”二字。宗人府、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翰林院等一应俱全,只是官员编制人数大大少于北平,属官设置齐全。”

“这样一来,只要北平那边出现问题,南京的那些官员就会立即发挥作用,成为应对危机的领导机构。这个大家可是能听明白?”

话音刚落,就听一旁的王铁汉瞪大了眼睛说道:“军座,您不会是也想学大明朝那些人在部队里组建两套领导班子吧,这可不行啊!”

“为什么不行?”

“一是这样容易引发混乱,其次也不利于您今后的指挥啊!”

接着王铁汉再次说道:“参谋长刚才说那话也有道理,人心隔肚皮,您要是整这么几套班子出来,这不是等于立了几个太子吗,很可能会导致部队发生争权夺利的事情,那样的话,事情可就麻烦了!”

然而马铮却摇了摇头说道:“你们想多了,我的想法是除了第88军军部以外,还要组建一个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部,负责东北方面的作战指挥。然后再组建一个晋绥察游击司令部,我部主力第88军就像是一支锋利的长矛,主要是用于进攻,而游击部队则是像一面盾牌,主要负责防守,矛和盾相互配合作战!”

“一旦主力部队遭遇重创,或者是我本人出现意外,游击司令部立即接手部队的指挥权,继续带着大家打鬼子!”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有两套或者是三套班子,但是在我本人没有出现意外之前,其他指挥机构都是不发挥全部作用的,只是和其他下属部队的指挥机关没有太大的区别!”

经马铮这么一说,大家才明白他的意思,这完全是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准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