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大话川军(2 / 2)

加入书签

川军将士东出夔门、下三峡、入洞庭、赴京口……纵横大江南北。

北跨剑门、越巴山、翻秦岭、过关中,涉风陵古渡,北抵恒岳,东趋泰岱,回镇皖浙……奔驰数千上万里,驰骋南北战场,热血洒遍江淮河汉。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

抗战八年,日军未能踏进四川,而作为后方的四川人,却提供了五分之一的兵源和一半的粮草。

出川将士伤亡人数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伤亡人数的1/5,阵亡人数26.3  万人,负伤35.6  万人,失踪2.6万多人,出壮丁300  多万人,占国统区壮丁数1/5,负担经费4400亿元,约占国统区总支出的1/3”,打出了无川不成军名头。

这才是真正的川军!

至于眼下国军上下都看不起川军,这也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并不能将责任全都推在川军身上。

蛰居巴山蜀水几十年的川军要出川抗战,别说外人,就是川军自己都觉得很新鲜。

几十年来,他们真正打出四川的机会太少了,世外桃源般的四川盆地养得这些川军留土恋地,老死不愿出川。

尤其是军官,只顾拥兵自重,尽情享乐。

巴山蜀水勤劳百姓的血汗赋税都变成了他们手中的良田沃地、妻妾别墅,真正用于购置枪械、整训部队的极其有限。

他们手中的枪械相当落后,甚至很多都是当地土造的“单打一”。打个山鸡、野兔还对付,可在现代化日军的铁甲、重炮面前,这样的枪械与一堆烧火棍无异。

常年拱卫四川,又使这支部队极少参战,因此军纪废弛,士气不振。

说到底,川军不过是刘湘统治四川的卫队,一个与南京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

但不能否认的是,川军官兵杀虏挞寇的心却是火热的。

当“七·七”事变爆发,全国各地的部队都奔向抗日战场时,驻屯在遥远而宁静的四川的川军也被胸中一腔中国人的豪情鼓荡得热血沸腾。

四川省主席刘湘虽以图谋自保、拥兵自重闻名全国,但也绝不愿在抗日这件事上给蒋一个收拾川军的借口,不值。

因此主动请缨,率部出川抗战。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开始,川军几乎无役不从,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这群让正规军瞧不起的老兵痞们,面对侵略者死战不退,战死不降,去时数千,返乡往往不过数百,甚至伤亡殆尽。

从“最糟糕的军队”到抗战后期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他们付出的是六十多万青壮的伤亡,是三百万壮丁背井离乡。

这样一支惊天地泣鬼神的部队,又怎么能让别人看不起呢!

略作沉默,马铮对着铁扬等人说道:“一时的成就决定不了一个人的成败,军队也是如此,川军是不是真的如同别人说的那样不堪,眼下人人都无法下结论,所以大家请拭目以待,我相信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的!”

“另外,现在我们就是要去救援川军,任何人都阻止不了。”

“通知部队,全体加快速度,继续赶路,无必要在天黑前赶到滕县外围!”“是!”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