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马铮的真实意图(2 / 2)

加入书签

当然,在以后的日子中,双方断断续续通过各种非官方渠道进行接触以试探和平的路子,但是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因此,在武汉会战对于日本方面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全面解决中国事变的关键性的政治问题了。

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武汉会战也显得极为重要。

因为如果国军打输了,国民政府就要在失去了华北、华东和上海、南京之后,又要失去了中原诸省及武汉三镇、长江中、下游地域。

这样,国民政府就要被迫迁移到四川的崇山峻岭之中而真正沦为一个地方性政府了。

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有国内的某个派系或是军阀人物在日本扶持下建立全国性的政府,以取代西南之隅的国民政府,这样的话,和平还是不和平,国民政府的日子就会不好过了。

还有军事方面的困境,华北、华东、中原都丢失了,国军只剩下穷困的西北和闭塞的西南了,这个持久战该如何继续打呀?

因此,武汉会战对于中日双方来说,可谓是一战千钧哪!

以上是武汉会战前的双方政治态势,现在再来看看双方的军事态势。

在徐州会战之前,日本大本营本拟定在徐州会战结束之后,让华中派遣军的主力沿淮河地区向信阳攻去,以从北方攻占武汉,同时让华北方面军从郑州沿平汉线南下牵制中国军队以支援华中派遣军攻占武汉。

可是当徐州会战结束之后,中国统帅部在郑州附近大胆炸开黄河堤岸,造成一条人为的天然河堑,使日军华中派遣军被阻挡于中牟-尉氏-周口-颖州-蚌埠的黄泛区以东而望河兴叹。

而中国军队也就充分利用了这条人为的黄泛区调动了主力部队分别布置于正阳关-六安-舒城-桐城-枞阳-安庆这一条战线以防御陆续集结于合肥附近的华中派遣军第2军和芜湖附近的第11军主力。

与此同时,中国统帅部还在沿长江一线的两岸配备了许多防登陆部队,并在长江各个要塞和险要处放置了大量的水下障碍和炮兵群以阻止日军海军搭载海军陆战队沿长江进攻武汉。

由于黄泛区的阻挡,日军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由华中派遣军沿淮河而上、华北方面军从郑州沿平汉线南下的作战计划,而改为由华中派遣军兵分二路,即,一路从淮河正面逐步向前方推进以为尔后的攻击作准备,另一路从长江的安庆起始沿长江两岸攻击前进这一路的兵力为主攻部队。

为攻占武汉,日军此次出动了14个师团和一个航空兵团。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命令第2军以第3、第10、第13、第16四个师团为基干逐次向庐洲附近集结;命令第11军以第6、第9、第27、第101、第106五个师团和波田支队为基干向黄梅、九江附近集结兵力。

并将航空兵团以第一、第三、第四飞行团为基干,准备汉口作战。余下的第15、第17、第18、第22、第116五个师团担任上海、南京、安庆等占领的警备任务。

这样,日军用于直接进攻武汉的兵力(海陆空)达到了30余万人,其中各式大炮数百门,坦克装甲辆数百辆、海军舰船140余艘,作战飞机数百架。

中国统帅部也在此时调兵遣将,相对列阵。

中国统帅部先后调集了14个集团军、十个军团及若干战区直属部队,共100余个师以及数量较少的海、空军一部份,共约100余万人。

这绝对是中日战争上规模最大的会战了,没有之一,可以说这就是中日两国的战略决战,虽然不像是牌桌上梭哈那样一把定胜负,但此战的胜负对于今后的敌我态势依旧至关重要。

但是马铮却知道,由于国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处于劣势,仅拥有少量的大炮、飞机、军舰和装甲车,使国军在日后的作战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步。

最终战争的结果也令人很不满意,尽管有万家岭大捷这样的局部胜利,但是最终却还是没能守住武汉城。

而历史上攻克武汉,最先抵达武汉城的便是日军的这个第二军,其进攻方向便是大别山方向,战术则是常见的战略大迂回。

所以,这一次马铮一定不能给小鬼子这个机会,他一定要将小鬼子的这路大军挡在武汉外围。

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改变武汉会战令人不甘而又愤怒的结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