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部队升格扩编(中)(2 / 2)

加入书签

蒋欣瑶可能觉得两万人的军饷物资可能是个大问题,但是她却不知道,在过去这么多年来,他们铁血团可从来都没有军饷这一说。

除了抚恤金之外,部队只是偶尔给战士们发点津贴,且数量非常的少。

所以他麾下的这支部队不存在没有军饷就打不了仗的问题,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在解决了部队编制的问题之后,马铮又对全军的武器装备进行了调整!

因为,现在部队的武器装备的来源和之前有了明显的区别,这就导致了部队的武器装备存在极大的问题。

南下之前,所部的武器装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战斗缴获,一个是自行生产!

但不管是哪一个来源,得到的武器都是日制武器,即步枪以三八式为主,轻机枪则是以歪把子为主重机枪则为九二式。

但是现在部队的武器装备来源又多了一个——上峰拨付,这样一来,一些师旅就不得不使用国民政府的制式武器,主要有中正式、汉阳造以及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等。

这些武器装备本没什么,无外乎先进一丢丢或者是落后一丢丢,但混在一起使用,这就对部队的战斗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对此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但仔细想想就能想明白了。

单说后勤一点就能说明一切,一支部队如果只有一种步枪的话,那么他们的后勤部门只需要准备一种步枪弹就可以了。

反之,如果这支部队装备的是两种型号的步枪,那就要准备两种弹药,以此类推。

而要准备的枪弹型号越多,后勤部门的压力就越大,毕竟不是所有的弹药都能及时供应的。

所以很多时候国军战斗力弱的原因,除了国力差距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军的武器装备口径大小不一,后勤压力大,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抗战爆发之前,国军的武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这是由于民国成立之初,政出多门,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

各地军阀各有武器采购来源,自制武器更是无个制式标准,工业加工能力也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出来的也是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各地军阀根据自身情况对所产枪械做的改造,导致即使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的在零配件与弹药方面也不能通用的局面,如果进行细分的话,仅步枪一项国军就有上百个品种,一种型号的步枪就可能有10几个不能通用的变种,这样的情况导致,国民政府自身都无法准确统计出。

单步枪就有中正式、三八式、辽十三年式步枪、汉阳造、巩造九八式步枪、莫辛-纳干M1891/30步枪等多个型号,机枪这种国内产量级低的自动火力更是五花八门,德、日、苏、意、英、美、法、捷克、比利时等产地一应俱全。

最终在1930年国军开始了军备整顿,提倡用统一制式武器取代各种杂乱武器,但限于国力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军备的统一,在军备整编后,国军仍装备杂乱,光步枪就有4个不同口径。

而且即使口径相同的步枪,弹药也未必能通用,这就在后勤保障方面成了噩梦,军队整体协同战力异常低下。

就像战后李宗仁在回忆录敌我优劣之检讨所说的那样:抗战开始时,全国军队不下数百万人,但是五花八门,杂乱不堪。

就历史系统来说,有所谓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山西军、粤军、桂军、川军、滇军及其他各省地方军。

就训练方面来说,各军训练方法极不一致。

就装备来说,中国军队可说是全世界各种武器的陈列所,德、日、苏、意、英、美、法、捷克等一应俱全,国内的汉阳、金陵、巩县、沈阳、太原等兵工厂出品也各不同,故军队的配备,因军而异。

先不去论什么一个班装备几支步枪几挺机枪,也不去论这些枪的质量好坏,就后勤这个最简单的问题而言:“这样五花八门的武器其后勤供应怎么办。”当时的状态是桂系主要装备的是英国装备,滇军是法式装备,中央军少部分德式装备,东北军是日式装备,西北军的大刀片为主,川军更是自己都没有个统一的装备。就是我们吹得最多的中正式也存在7.92和7.7两种口径,东北部队的步枪口径是6.5,而捷克ZB式轻机枪也是两种口径共存。

这就出现了,你的部队子弹打光了,我在你的边上可是我的你用不了的现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