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血战富金山(六)(2 / 2)
关于这一仗,马铮之所以敢主动请缨,一方面固然是大势所趋,不管是他愿不愿意,为了大局,孙连仲也必须将他们第42集团军放置在前线的。
与其让人赶着上,还不如主动请缨,掌握主动权。
其次是他对自己的布置有信心,即富金山上的那些坑道。
对于不明就里的人而言,战士们挖的只是一些地下交通沟,战场上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比如王铁汉、柳治国等人,他们都根本不知道坑道战术的强大。
但是马铮却知道这种战术在防御战中是何等的逆天,想当年,在二战中暴虐小鬼子的美国人,在这种战术面前都得跪。
说起坑道战术的发明和运用,就不得不提朝鲜战争。
1951年6月,在第5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转入了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一阶段,积极防御,守住阵地,成为志愿军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也意味着,作战方式与之前运动战变得截然不同。
运动战时,主要以大范围穿插为主,美国军队虽然装备先进、后勤补给发达,但是,被志愿军运动战弄的晕头转向的美国军队,根本找不到志愿军主力,这自然大大限制了美国优势火力的发挥。
但是,在阵地战中,这些优势荡然无存。
志愿军的目标变得十分明确而显眼,这为美国军队发挥在火力和装备方面的优势,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所以,如何坚守阵地,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守住阵地,并给予美军巨大的杀伤,就成为志愿军阵地战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而这时,坑道战大放异彩,成为我军击败美国军队的制胜法宝。志愿军最早发现坑道的好处,是在1951年6月中旬的左右。当时,志愿军刚刚结束第5次战役。
然而,就在志愿军司令部策划第6次战役时,美军反倒率先对志愿军发动了进攻。从6月开始,美军对于中朝军队镇守的阵地接连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而且,如同美军的所有进攻一样,兵马未动,炮弹先行,成千上万的炮弹和炸弹被倾泻在志愿军的阵地之上。
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大量英勇的志愿军将士还未碰见敌人的面,就在敌人猛烈的轰炸之中牺牲。
而当时,接替第六十五军的第四十七军在进入一线阵地之后,为防止敌人的轰炸,别出心裁地在阵地上构筑了大量猫耳洞式的防炮洞。
刚开始战士们在交通沟内以个人为单位,每个人修筑两个宽80~100厘米、深1米多、顶厚2~3米的猫耳洞。后来并把两个猫耳洞内部链接起来,同时增加洞的深度,在洞口设置小坑道。
当敌人使用猛烈的炮火打击阵地的时候,志愿军只留几个侦查兵观察敌人的动向,大部分兵力直接钻入坑道中,有效减少了炸弹对造成的伤亡。
在激烈的战斗中,47军的战士们发现,这些猫耳洞式的防炮洞比想象的更为好用。
一个连或一个营的志愿军阵地,在修筑猫耳洞之后,就可以轻松抗住10架美军轻型炸弹的轰炸和1000~2000发炮弹的轰击。
因此,猫耳洞成为47军抵御以联合国军轰炸和进攻的利器。发现如此有利的方法,一向善于学习的志愿军自然迅速将其推广至全军。
随后,志愿军司令部将47军的经验向志愿军各军做了通报,同时,以志愿军和人民军联合司令部的名义,要求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重要阵地必须修筑隧道式的据点。
而就在各军完成坑道式工事修筑的同时,美国如同配合好一样,立刻发动了对于志愿军阵地进攻的秋季攻势。刚刚推广到全军的坑道式防御攻势,立刻发挥出巨大的优势。
联合国军的进攻不但一如既往的在志愿军的阵地面前碰到头破血流,而且,镇守阵地的志愿军面对美军的猛烈轰炸和空袭,还大大降低了伤亡。
例如,镇守216.8号高地的第64军一个连,凭借坑道工事坚守阵地,三昼夜击退了英联邦师两个营兵力的21次进攻,自身伤亡仅有26人,却击毙了英联邦师700余人,取得了极为辉煌的胜利。
刚刚推广至全军,坑道式工事就显示出极为巨大的优越性,因此,在经历秋季防御作战的考验之后,志愿军总部再次向全军各部发动发出指示,对于坑道工事也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主要工事最好是隧道式的,坑道厚度要在5米以上。
从此之后,利用与美军对峙的相对平静时机,志愿军和人民军开始在战场上大量修筑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