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最后的鏖战(六)(2 / 2)
众所周知蒋委员长用人有三大标准,一大标准黄埔生,二是重用同乡,三是重用对他忠心之人与听话之人。
他这用人的三大标准可以说是世人皆知,但是在他嫡系部队中能做到这三者兼备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有着天子门生之称的胡宗南。
胡宗南是正宗的天子门生,毕业黄埔第一期,又是蒋的同乡,又忠心听话,所以在黄埔学生中,他是升职最快的一位,创造一生五个第一。
尽管胡宗南身高不足16米,其貌不扬,又是同学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当从黄埔毕业任少尉见习时,已近而立之年。
战乱年间,30岁之人任军长、师长者不乏其人,而他却仅是个少尉见习,换了别人,也许早脱下军装挣钱养家去了。
但他却没有放弃,因为他有耐心也有靠山。
蒋在黄埔时的一句话时常从他脑海中掠过,支撑着他:“我们算是真正的同乡,今后我们要相互提携……”
有老蒋这句话,胡宗南知道自己有出头之日。最终他熬了过来,在傲气冲天的黄埔同窗中,他包揽了诸多个第一:第一个跨进国民党将军的行列;第一个升任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在中国大陆上就升任陆军上将等等。
由于得宠,所以胡宗南自然而然的不将其他人放在眼里,即便是战区长官部的命令,他都敢阳奉阴违。
原本按照第五战区长官部的命令,他们要在10月13日晚上六点前抵达信阳,并就地布防。
然而,第17兵团抵达信阳的时间却是14日上午11点,比预计的时间晚了18个小时。
尽管在第17兵团抵达信阳之后就开始沿着罗山一线布防,但是依旧引起了第五战区长官部不少高级军官的不满,其中就包括李长官以及马铮等人。
兵贵神速,在眼下这样的战场环境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极为宝贵的,胡宗南所部却硬生生的晚了十几个小时,这简直是在拿前线战士们的生命当儿戏。
因此,在胡宗南所部刚刚抵达信阳之后,马铮的弹劾电报就送到了第五战区长官部,随后又被送到了军委会。
马铮知道老蒋不会拿胡宗南怎么样,但为了前线的部队不被这支“友军”坑死,该有的姿态马铮还是要有的。况且对于马铮而言,眼下会战的局势显然与他之前的计划并不相符合。
马铮知道武汉会战的结果,虽然国军集结了近百万大军,也一度在万家岭打的日军丢盔弃甲,但是最终武汉城还是沦陷了,所以这一次马铮不希望在重蹈覆辙。
但是眼下的战局对于国军而言,着实不是很乐观,所以马铮知道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办法马铮已经想到了,但是前提是能将他麾下的部队撤出来,还要有一支部队能在关键的时候挡住势如破竹的日军。
就眼下北线战场而言,只有胡宗南所部有这个实力。
但如果第17兵团就目前这个状态的话,那么马铮真心不敢将信阳一线的安危交给他们。
更重要的是,马铮还知道前世日军之所以能从北线迂回武汉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胡宗南所部违抗军令所致。
当时战局最危险的时候,李长官曾明确命令胡宗南部:“不管日军在罗山正面投入多少重兵,胡军团都必须节节抵抗,最次也须固守信阳,不支时再南下鄂北三关,以保证数十万友军的退路。”
节节抵抗,胡宗南认为能做到,顶多久算多久呗。可固守信阳,他总感到信心不足。
胡宗南不是那种敢把部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将军。最终他还是放弃了信阳城,成了一个逃跑将军。
且在丢了信阳之后,胡宗南还拒绝战区长官部南下的命令,而向西退去。
胡宗南并不怕李宗仁,他知道蒋、李之间微妙的关系,更何况李之前还倒过蒋。在蒋面前,他自恃校长更倾向于他胡某,而不是时刻可能成患的李长官。从这点上看,他觉得保住部队比保住信阳更重要。更何况胡宗南深知部队的重要性,有哪个失去部队的将军能有好的结局。冯焕章如今没了部队,虽挂个副委员长之名,但一个师长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那些手握重兵的人,谁个不是一手遮天,叱咤一方。
因此他宁愿丢掉信阳重镇也不愿意留下和日本人死磕,所以马铮希望在自己的计划实施前将胡宗南逼上绝路,于是就有了这封弹劾电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