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形势大好(二合一)(2 / 2)
此次作战极大地震慑住了日伪军,让他们不再小瞧八路军。
但也因为这次作战,八路军将全部的家底子暴露在了日伪军以及重庆方面的眼中,为八路军后来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由于八路军在华北的大规模行动,国军方面压力大减。
不管是位于晋西南的第二战区还是冀南的冀察战区,再或者是马铮的五省战区,都得到了喘息的时间。尤其是马铮所部,他们从四月底全歼了驻蒙军之后,一直都在致力于根据地建设。
经过近7个月的努力,四大军分区基本上完成了地方政权的建设,恢复了治下四十多个县区的基层政权。
这对于金绥察地区的国军部队以及老百姓都是极为重要的,恢复了基层政权和地方政府,就意味着马铮所部已经完成了对这些新地盘的消化。
眼下的绥远察哈尔等地已然不是一盘散沙了,即便是日军主力来犯,马铮也相信所部不会像之前那样只能任由小鬼子在自己的防区内横冲直撞。
马铮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不仅仅是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对根据地老百姓的集体动员,更重要的是他对麾下的这支部队完成了决定性的改造。
这支部队从铁血团时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史了。在过去的这九到十年间,部队的发展全靠部队自身来吸引兵源,或是靠高安家费吸引,或是收拢友军的残兵,再或者是干脆转化伪军来增加自己的实力。
只是这样的手段并不能保证部队有源源不断的兵源,只能碰到机会了才会增加一些兵员,并不持久。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经过这大半年的努力,马铮终于在绥察地区完成了对普遍兵役制的推广。
作为曾经的沦陷区,晋绥察地区的老百姓深知日本人的残暴以及伪军的狡诈,对于这些披着人皮的狗那是痛恨到了极点,所以对于马铮所部推行的普遍兵役制虽然不是很欢迎,但也并不抵触。
再加上秋收之后,老百姓们大多都闲了下来,随后马铮趁着这一机会,当即命令各旗县的驻军立即对本县的青壮年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很快,各旗县所有15—45岁的青壮年都被集结了起来,并接受五省战区正规部队的训练。
当然了,这些人接受的只是最基础的训练,比如说队列、体能以及基础的战术训练,说白了就是让这些老百姓都体验一下基本的军人生活。
第一次训练只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随后,五省战区就以这些人为基础,组建了大量的地方民兵团。
这些民兵部队以一个县为一个团,一个乡则是一个大队,一个行政村则是一个中队,一个自然村便是一个小队。
由于各个县的基本情况不一样,有的县人多,有的县则是人少,所以导致各个民兵团的人数也多少不一。
一些大的县,民兵团的人数可能达到七八千上万人,而一些小的县,民兵团的数量也可能只有两三千人。但这些并不重要,毕竟民兵既没有粮饷,也不配备火力,最多只是给他们准备一些淘汰下来的火枪或者是大刀片子、红缨枪用来撑门面,并不会为他们准备成建制的武器,所以编制大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当然了,马铮也不会指望这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民兵来对抗凶悍的日伪军。
事实上,这些民兵其实只是后备兵员,在组建民兵团的同时,战区长官部要求各县从这些民兵团中抽调好苗子,组建保安团。
马铮要求这些保安团每个团的人数不能少于一千人,要有基本的建制,同时按照正规部队那样接受严苛的训练,并配发步枪、手枪等轻武器。
平时这些保安团的任务就是维持地方治安,巡个逻或者是抓个贼,再或者是清剿一下小股土匪,基本上不用上战场和小鬼子厮杀。
但是由于有了这些地方民兵部队和保安团,这让战区真正的主力得意腾出手来,不需要分散驻扎在各个旗县。
一旦遇到日伪军进犯,便可迅速做出反应。
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这些地方民兵以及保安团的存在,前方的正规部队一旦损失惨重,这些人就会迅速补充到一线部队。
此外,假如一些地方保安团的战斗力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经过审核之后,就会被立即升格为正规部队。
总而言之,经过这一系列的改制,马铮所部在晋绥察地区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兵员招募以及训练的体系,今后招募到一线部队的士兵不再是毫无经验的新兵蛋子。
这些士兵至少都是有着地方保安团训练经验,不至于到了一线部队连枪都不会打。
除此之外,由于这些士兵都是本地人,不但熟悉本地区的基本情况,而且由于是在保卫自己的家乡,保护自己的妻儿老小,所以不但在训练的时候很认真,上了战场之后也非常的英勇,这样培养出来的士兵战斗力很强。
再说防区内部,由于不少人家的丈夫以及儿子,甚至于女儿都在部队服役,所以老百姓也对部队非常的认可,也会有意无意的帮着部队盯着防区内的一些不正常的情况。
从八月份义务兵役制推广开来之后,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经老百姓检举揭发或者是提供主要线索,情报部门共破获两百多起间谍汉奸案件。
期间共捣毁日伪军情报局点二十多个,击毙大小间谍六百余人,抓获两百余人,重创了日军特高课。
眼下马铮所部的防区,内部地盘稳固,百姓团结,部队兵强马壮,外部则是日伪军自顾不暇,整体形势一片大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