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死太监,本王一定要将你五马分尸(2 / 2)
他秘密地拜访了几位关键人物,希望获得支持,但最终依旧遭到拒绝,被狼狈地赶了出去。
大景国的前景一片大好,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背叛,转投南唐。
更何况,触怒女帝的后果十分可怕;她曾一气之下将一个门派彻底抹去,这个记忆在老臣们心中挥之不去。
南唐根本无法承受女帝的怒火。
经过三天的碰壁,李元韬带着他的使团,灰溜溜地离开了丰州城。
李元韬对科举没有兴趣。
实际上,整个南唐国上下都对大景国推行的所谓科举制度持怀疑态度。
参与之人基本是出身贫寒的人,他们怎么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呢?
为此,放弃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官员制度,在南唐看来,这完全是本末倒置,浪费时间。
在李元韬离开后,科举正式举行。
尽管这是首次科举,却依旧备受关注。
其中科考学子,不仅来自大景国,还有南唐、西狄等国的人才。
他们大多是家境贫寒的子弟,在本国找不到出路,却真心希望为天下百姓做些贡献。
科考持续了三天,试题由礼部组织大景国的众多大儒共同出题,其中也包括赫春柔的贡献。
尽管当初不少人反对科举制度,礼部尚书马超也曾持反对意见,但一旦制度确立,他立刻表示试题必须具有高标准,以确保那些支持科举的人能够令人信服。
刘帅作为科举制度的倡导者。
他亲自审阅了考试的试卷,确保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标准来设置。
礼部尚书马超,尽管有些守旧,却也具备一定的能力,确保了考题的严谨性。
而许默、赵轩和胡歌也加入了这场考试。
但由于未曾见过考卷,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他们都清楚,刘帅对他们寄予厚望,如果考试成绩不佳,那将是对刘帅信任和培养的辜负。
这次的考试吸引了众多考生,至少上千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因为是首次实行,所以并没有设置乡试、会试以及院试。
大景国目前急需人才,寄希望从考生中选拔优秀人才来填补职位空缺。
三日后,科举考试圆满结束,赫春柔便邀请了各地的有才之士前往墨香别苑,共襄盛举,参加一场诗意盎然的聚会。
在大景国的文学交流会上,人们不仅结交文友,还分享各自的写作心得,探讨诗歌的精髓。
赫春柔在会议上展示了刘帅所写的人生三境诗句。
那几行诗的意境已经足够美妙,再结合了立、守、得的哲学层次,让许多参会者感到震撼,仿佛突然之间心灵得到了启迪。
这番展示也激发了许多年轻学子的热情,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学术追求。
刹那间,刘帅成为诸多学子毕生的追求。
无论是科举还是诗会,都让原本平静的丰州城焕发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一切对于刘帅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关联。
当司马芷云去城防军巡视时,刘帅独自一人回到了若水宫。
走进院子,四周寂静无声,不见了往日宝儿和落霞的嬉戏声。
刘帅心生疑惑,这两妮子去哪里了,竟然没见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