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征服天笃的计划(2 / 2)

加入书签

第三步,则是文化,林凡虽然并不打算改变天笃原有天笃教下的种姓制度模式,但天笃的语言太杂,南天笃是泰米尔语,到了北天笃则是民间用印地语,官方则根据统治阶级的文化各有不同。

林凡规定天笃总督区的官方语言是汉语,并且给予民众学习汉语的机会。尽管如今,宋朝的官僚也并不算充裕,但如果把科举改革之前的那些秀才,文人收纳进去,人手则还算充足。

毕竟只是教化当地人,并不需要科举改革后的那些理科知识。

因此,在天笃总督区设立汉学堂,让那些文人教当地人识汉字,接受最基本的汉文化教育,自己再给予足够的俸禄,既能统一语言,又能让那些无法在大宋本土仕官的人有事可做。

与此同时,林凡也发现天笃人没有人记载历史的习惯,于是决定调来一些官员协同当地人一起编攒天笃史书,不然若就这样下去,现代估计连十三世纪潘迪亚的末代国王是谁都无史可考。

而第四步,就是军制,林凡知道,在种姓制度的压迫下,天笃的底层士卒缺乏战意,招这些低种姓给自己当大头兵守家,林凡根本不放心。

但如果完全不依靠这些大头兵,要靠宋军从海外调军去守备天笃,成本太高,花销太大。

经过一番思考,林凡决定将原本带来的两个师,两万人的兵力,扩充到六万人,扩充则选的是本地的低种姓精壮男子,采用募兵制,是否当兵全凭自愿。

按照林凡的军队新编制,扩充人数并不困难。

原本便是三人为一小组,三个小组为一班的分法,在扩充人数后,原来的普通队员就会成为组长,原来的组长变成班长,以此类推。

这种编制方法,在现代为多国使用,他能最大程度低保证老兵带新兵,不因为部分兵力的损失和补充,大幅降低全军的战斗力。

但过去的扩编,多是同种语言扩编,而林凡则是让大量汉人士兵去带原本生活在潘迪亚地区的泰米尔人。

显然,直接将这些人投入战斗,非但不能投入战斗,还容易因为指挥不明确,最后反而发挥不出战斗力。

因此,林凡征兵之后,便一直就地进行训练。一方面从本土调老师,对这些新兵进行语言指导,至少要学会最基本的交流以及口令,另一方面,则是新兵的思想教育。

在军营中,又一众天笃新兵进入了林凡的大帐。

这里,林绿儿作为翻译,陪侍在林凡的身边,林凡则又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各位,我的演讲并不会占用很长时间,只是为了简单地告诉你们一件事情。

我知道在你们的国家中,人们都有自己的种姓,种姓都有自己的使命,低种姓世代是低种姓,永远不会改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