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姜梨花封爵(1 / 2)

加入书签

如今见面,只觉得,也就这样的气度、气质和性子的人,才当得起异星两字。

“是姜大人过谦了,姜大人可知王爷与咱家此次前来为何,恐怕过了今日,便只有咱家给姜大人行礼的份儿。”

姜梨花闻言心下一动,大概明白此次他们前来的目的。

上次菌菇封官只是打掩护,也给她一个真正插手农桑的借口。

如今土地恢复的事宣告天下,自然不能少得对她这个主导人的封赏。

就是不知道这次又封什么。

听伍成说过,当年北朝帝曾立下誓言,谁能解决土地的事,就赐予加官晋爵。

如今她官身有了,就差晋爵吧。

她多少也了解了下北朝国的勋贵和官僚体系。

心想估摸是县主爵位。

无论如何她毕竟只是平民百姓,县主爵位刚刚好。

算是给予她一个平民一步登天的殊荣,也不会太高,让朝臣又来反一波。

旁边的苟县令虽然早猜到可能又是来赏赐的。

但这会听曹公公的话,不是升官就是赐爵,顿时也高兴不已。

虽然封的不是他,但他们小小一个潼阳县如果能出一位县主,也是无上荣光。

而且如果姜梨花成了潼阳县县主的话,不是与他们就更加紧密相连么。

和姜梨花一样,苟县令也下意识认为姜梨花即便被赐爵,最多也就是县主职位。

毕竟县主以上就是郡主。

郡主可一般只有皇亲贵族女子可封。

若陛下真封姜梨花为郡主,少不得又得被朝臣攻歼不遵礼法,任性妄为。

蕙王道:“听说姜娘子这边最近正忙着,便不耽误时间了,曹公公,宣旨吧。”

曹公公看着姜梨花这一身装扮,显然正忙着呢。

便含笑点头,“对对。”

说完走回中间。

崔公公忙打开长盒,躬身捧上。

曹公公从盒中拿过一卷碧玉轴圣旨,展开念。

“姜梨花听旨。”

瞬间,室内众人,除蕙王垂首听旨外,其余人纷纷跪下。

外面的人也都纷纷躬身垂首。

张妈和张管家夫妇,还有全子都惊得直接跪地上。

她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等场面,这会脑子还是一团糨糊。

很快,高亢的声音便有韵律地念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康硕二十九年登基,勤恳事务,只愿政通人和,然……幸我北朝得天道庇护,于绝中求生,姜卿所行所举,救万民于水火,更力挽我北朝颓势……朕将不负先皇所托,祖宗宏远,振兴北朝,愿卿能辅北朝社稷永年,今赐封姜梨花为北昌侯,赐封地罗州,赏……钦此。”

当听到赐爵头衔时,姜梨花便忍不住露出惊诧表情。

不过她最多觉得意外些而已。

毕竟她对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太大概念。

苟县令却惊得猛地抬起头。

然后反应过来,才又赶紧低头,只是瞪大的眼睛表明,他此时的惊骇和懵然。

自古以来,按礼法,女子爵位以主、君为主,男子才能真正封公侯。

可现在他听到什么了,姜梨花竟然被封侯了?

虽然不知道到底是几等侯,可那也是侯啊?

自古多少男儿拼尽一切,无非为封侯拜相。

谁能想到如今一名女子就能得此殊荣。

由此可见陛下对姜梨花到底有多重视啊。

惊讶之后,苟县令就又松口气。

好在姜大人的封地是罗州。

潼阳县也是罗州属地,四舍五入姜大人还是跟潼阳县绑一起。

就是以后恐怕要有更多的地方来‘争宠’了。

苟县令想到这里,眉毛就开始打结。

曹公公笑吟吟,“北昌侯,接旨吧。”

姜梨花收敛情绪,抬手接过圣旨,“臣领旨谢恩。”

说着便要起来。

曹公公却笑眯眯,“侯爷莫急。”

说着又重新拿起一卷圣旨展开,“北昌侯姜梨花听旨。”

姜梨花压下惊讶,只能继续垂首听旨。

这次的旨意依然是封赏。

只是之前是赐爵,这次是升官。

因为修复东南土地、改良农具、捐辎修路、为民请命等诸多功劳。

姜梨花当得为民为国父母官。

所以擢升她为正三品劝农寺司农副监使。

从八品一跃到三品,可谓是坐火箭的速度。

别说苟县令了,姜梨花都觉得老皇帝是不是真的老糊涂了。

这两道圣旨,不得让百官把朝堂地皮都掀了。

倒还真让她想中了。

虽然北朝帝并非老糊涂。

但拟这两道旨意时,文武百官却都炸了。

你说应誓,已经给姜梨花个女子封了官就罢了。

就算绝对还不够,那就再多赏赐些东西就是。

可你一定要给一个平民乡野女子封爵。

封爵也就罢,随便封个无封地无实权的县主,也足够让她光耀祖宗十八代了。

结果你竟然给封了侯。

竟然还是二等侯,还是有封地有实权那种。

一个州的封地啊。

哪怕罗州经过这十几年的折腾已经穷得不像样。

但那好歹也是一个州啊。

更别提以后东南土地恢复。

以东南的气候,估计不用多久又能成为北朝国粮仓。

这么重要的地方,竟然封出去了,还是给一个乡野女子。

更荒唐的是,你封侯就封侯,竟然还封北昌侯。

北昌北昌,多么重的两个字,那是几乎与国运连起来。

陛下莫不是真糊涂到要把北朝国的未来交到一个女子手中吧。

以至于后面的封官他们都气不起来。

因为光前面的封侯就让不少老臣闹着不收回成命就要撞柱。

可有一就有二。

北朝帝这次非常光棍,都没有被气病,反而还有闲心舌战群儒。

对有问题的臣子,直接来一套甩证据,剥官服,当殿拖入地牢调查。

对没有问题,单纯就是思想僵腐不化,比如想要试图死谏的谏议大臣。

北朝帝一句就秒杀全体。

“姜梨花修复东南土地,续接北朝气运,定会千古留名,远传后世,尔等仅因礼法便试图抹灭功臣之劳,寒功臣之心,若她因此弃北朝而去,尔等也只会遗臭万年,为北朝千古罪人也。”

大家死谏是冲着千古好名声去的。

可不是为了当千古罪人。

姜梨花功劳的确摆在那里。

修复北朝国半数荒土,拯救万民于灾厄,的确也当得上续接北朝国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