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2)
吴三兵当兵入伍的过程有点离奇。
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吴三兵正在读高中,刚升入高三。
他的整个学生时代是在他的老家农村度过的。那个村庄在潍水河畔,吴三兵在那里生活了将近十年,是吴三兵的整个少年时代,也是吴三兵入伍之前的全部学校生活。所以,吴三兵对老家有着深刻的印象,并且有着浓浓的感情。
吴三兵上学比较早,刚满6岁就上学了。当时吴三兵被他的爸爸妈妈送回了老家,由他的姑姑照看。姑姑已经定亲,有了婆家,但是还没结婚,照看吴三兵尽心尽力,感情很深。她发现这个孩子特别聪明,所以就早早地把他送到了学校。那时,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是七八岁才上学,所以吴三兵长大成人之后,特别感恩他的姑姑让他早早地上学。
吴三兵被他的姑姑送到学校的时候,校长看着这个小不点的吴三兵,抚摸他的头,对她姑姑说:“你是不是送错地方了?该送他去幼儿园吧!”
学校就在吴三兵的村里,校长姓董,和村里的人都熟悉。吴三兵的姑姑就说:“董校长,这孩子刚从城市回来,我觉着他比咱庄里的孩子要聪明些呢。”
其实董校长一见吴三兵就喜欢上这孩子了,对她姑姑说:“按说还不到上学的年龄,我看他也是聪明伶俐的样子,要不就让他来试试吧。正好也是刚开学不到一个月,你给他买个书包,我这里给他准备课本,明天就来吧。还有一些上学手续的事,你明天也过来办办。”
就这样,吴三兵开始了他的学生时代。
这吴三兵的确是个好学生。他背着书包走进本村小学的时候,是那年的九月上旬,学校已经开学快两个星期了。吴三兵很快就追上了课程,学习成绩扶摇直上,待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居然考了个全班第一。那个年代还没有“学霸”一说,但是每次考试排名都写在黑板上,保留好几天。几乎每次考试,吴三兵都占据着第一的位置。就这样,吴三兵一路上到了高三。
进入高三,吴三兵还是大名鼎鼎的好学生。及至那年冬季,吴三兵的班主任换了。吴三兵觉着这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经历的班主任好多个了,哪个老师不喜欢好学生?可是,少年吴三兵忽视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好学生,是由老师认定的。所以,吴三兵栽跟头了,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坎。
新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前任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可是,新老师的讲课水平比前任可就差多了。吴三兵自上学以来,已经习惯于受表扬,几乎是没受到过批评,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也惯出了他骄傲自大的毛病,而且这毛病还挺明显的。
几节课下来,吴三兵就对这新老师很有些不以为然。不以为然也就罢了,可吴三兵过于较真,好几次当堂指出她讲得不对,弄得老师很尴尬,下不了台。
这个老师姓尚,于是吴三兵就给她编了个顺口溜:“上不上,下不下,三天两头瞎喳喳。”没想到这顺口溜一下子火爆了,被同学们广为传颂。这就把尚老师给气坏了,觉得这个学生太不知道天高地厚,太自大,甚至是太狂妄,不整治一下还了得!
于是,就爆发了一场师生大冲突。
那天,早上天空就阴沉沉的,到了中午,就开始下雪了。起初是细碎的雪粒子,伴随着呼啸的北风。慢慢地,风势减弱,雪粒子变成了雪花,漫天飞舞。地上渐渐地变白了,这白色又慢慢地厚了。
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词性分析。尚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在”字,然后缓缓地转过身,头也不抬,叫:“吴三兵。”
吴三兵应声站起来,尚老师看了他一眼,问:“‘在’是什么词?”
吴三兵回答:“动词、介词、副词。”
尚老师说:“各举一个例子说明。”
吴三兵回答:“他在教室,在是动词;他在教室学习,在是介词;他在学习,在是副词。”
吴三兵的回答堪称完美,尚老师无话可说。没想到尚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在’是实词还是虚词?”
吴三兵说:“充当动词和副词时是实词,充当介词时是虚词。”
尚老师说:“回答错误。”
吴三兵说:“没有错误,课本上就是这样写的。”
尚老师说:“课本上写的也未必就是对的。”
吴三兵说:“那你让我们按照什么学?”
尚老师说:“你要听老师讲。”
吴三兵说:“你讲了吗?”
尚老师说:“我这就讲。”
吴三兵说:“这就讲等于还没讲,那你就不该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