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朕不惯他们(1 / 2)
卿等不必忧虑,朕来解决
说得这般轻巧
群臣面面相觑,不敢置信。
自从陛下登基以来,粮饷二字都是困扰大明君臣的绝世难题,可他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崇祯朝没有九千岁魏公公,自然也就没有帮助朝廷筹饷之人。
相视过后,群臣百思不解,继而把目光投向丹墀上方的崇祯皇帝。
龙椅上,崇祯皇帝微笑不语,显得高深莫测。
察言观色,揣摩上意,历来是官场每个人的必修之课。
尤其是在场的朝臣,一路过关斩将拼杀出来站在朝堂上,早已是此中高手。
群臣这才发觉,几日不见,他们的陛下沉稳如山自信满满,不再是愁容满面整日问朝臣卿有何良策
如今这般举措,分明是胸有成竹的表现。
只是,粮饷从何而出
任是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朝廷临时筹饷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借,二是增。
京城皇亲勋贵,土地阡陌如山,田连遍野,两百余年的积累,粮饷应有尽有。
可是,他们不愿意借呐
过往种种,早已明证。
至于说增饷,就算朝臣不反对,可事到临头,来得及吗
殿内群臣之中,杨嗣昌倒是知道粮饷从何而出,可他此时也是一脸茫然。
他搞不清楚的是,陛下为何屯粮于济南
济南和京城相距八百余里,又处在京城后方,风牛马不相及,把秋粮囤积在那里有何战略意义
难道是陛下临时起意,自己多虑了
作为兵部尚书,尤其是兵临城下之际,杨嗣昌不能不考虑此事。
“陛下,臣有事奏报。”
众臣皆在疑惑不解之际,代首辅薛国观却是不管不顾,站出来启奏。
这些天来,他可真是心力憔悴了。
首辅不好当呐
尤其是在特殊时期,临危受命。
目前国事如焚,不仅仅是兵部杨嗣昌一个地方急需粮饷。
一连几天,他天天接到江北各省的紧急文书,不是请饷,便是请兵。
其中,又尤以边关最为紧迫。
昨晚,关宁前线祖大寿连来急奏,说敌酋皇太极尽起精锐,准备再次攻城。
说倘无足饷,则不但不能制敌于城墙以外,还势必处处受制,要不多久就会变成不可收拾之局面。
并且说他无时无刻不鼓舞将士,以死报国,惟以军饷短缺,战守皆难。
他情愿“肝脑涂地,以报皇恩”,但求陛下饬令户部火速筹措军饷,运送关外,不要使三军将士空腹对敌,士气消磨。
丹墀上,崇祯皇帝目无表情地听着薛国观的奏报,双拳紧握。
骂了隔壁的,这是裸的要挟呐
原本,当兵吃饷,天经地义。
可问题是关宁铁骑,大明朝廷并未亏欠他们半分。
在明知吃空饷的情况下,朝廷每年给他们拨付四五百万两饷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