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流民处置(1 / 2)

加入书签

小燕公十一年,夏六月。

春天,在会见周王时还满脸笑容的诸侯王们终于有些笑不了出声。

本年的一月到六月只有淅淅沥沥的几场小雨,这让所有诸侯王们都感到了一丝不妙。

按道理说,就算春天少雨,夏天也至少会下上几场大雨解解渴,但今年入夏之后确实一滴雨没有降下来,穿过中原的黄河河道已经有一部分陷入了干涸的状态,田中的庄稼缺少灌溉,都在渐渐枯死。

恐慌,从原本的一个地区,开始向多个地区蔓延,还未到九月秋收,已经有大部分农民失去了秋天后生存的希望,些微的动乱已经初见端倪。

粮食是基本生存的保证,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介政府的信用,一旦人们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存,他们会求助于自己所在的国家,而一旦国家政府也无力保证他们粮食的供应,这样的政府也会受到人民的背弃。

燕国,燕都,燕王宫。

林小暖坐在武阳宫高台上,看着手中的地图。

根据各地传来的消息,目前陈国已经因为农民的暴乱而处于动荡中;晋国门阀士族以粮草供应为借口已经废掉了晋国君主,瓜分起晋国的土地;楚国也因为旱情的影响而彻底停止了对燕国的粮草售卖;齐国和鲁国的边境交接地带已经出现了军事上的一些摩擦

完整的中原版图已经有多地被她标红,都是标志着可能会出现战争动乱的地区。

而此时,武阳宫高台之下,坐在各自桌案后的群臣们已经为自己的观点吵到面红耳赤。

今日早朝是自林小暖上任燕王进行第一次早朝以后,朝臣们出席最齐的一次早朝。

除了边关地区的几位城主实在脱不开身,以及秘密外出巡访马上归来的大司礼大司徒,大部分城主,掌管各个部门的文官武官统统被召到燕都来参与这次的大谈,而今日早朝的一开始,林小暖就宣布了今日他事不论,只商讨如何应对城外流民问题。

因为这次旱情的原因,成千上万的人已经出现了生存问题,而周边几国国库内的存粮最多只能保证士族们的生活,大量的百姓在自己的国家已经无法生存下去,这才变成了流民,一起涌向了燕国,燕国的边境几城已经被迫进入和饱和和高压状态,目前他们唯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这些不断增多的流民如何解决。

林小暖想要看看这些大臣们的态度。

“陛下,臣以为非我国人,无可保护,流民虽可怜,但数量甚巨,若是所有流民都需要保护,那燕国迟早会不堪重负,届时整个中原之流民都涌向我大燕,若皆安置,则我燕国早晚会耗空如他国,若不安置,那么前民安而后民拒,未免有前后不一讽刺之闲言,不若一开始就全然拒之,也好免去后顾之忧。”

“你的意思是,就连现在城中接纳的流民都赶出去”林小暖的手摸向地图,低声问这位少司徒手下。

“是,臣知自己所言偏激,但事情如此最易,还望陛下慎重。”

林小暖点点头,她明白这位少司徒的想法,毕竟他跟着贾允做事,掌管这全国的财政等布局,当然对国库的支出相当敏感,而今天的之所以会有看起来这么偏激的观点,在下面也肯定经过了计算讨论你,得出燕国迟早会被流民拖垮的结论,这才直谏出口。

“陛下。”

少司徒话音刚落,他对面就有另一位站了出来,是一位武将。

“臣不同意少司徒的看法,臣虽然不管什么钱财,但是臣是自边关打来的,过去十年也跟着联合国大军经历过多场战争,此次前来路上也见识过无家可归之人活的艰难,少司徒,你若是能亲眼看到边境几城路边抱幼妇孺有些甚至患恶疾贫饿而死,想必也不会说出方才的言论”

“国库有限,流民无尽少将军还需慎言。”

“陛下。”又一位人站了出来,他朗声道,“臣乃锦官城城主,自是见识过少将军口中流民之悲惨,但臣更同意少司徒之想法,自流民入城之后,臣已吩咐属下开仓赈粮,但随着进入城中流民一日日增多,臣下城中发放处的赈粮数量也不断上升,按照目前的涨势,再有半年,锦官城就再无存粮可用,城中虽有秋收税负和作为新粮入库,但半年之后确实已经再无力赈粮,秋收后又是寒冬三月,明年这些流民是否归去,若不归去又如何安置,长久问题绝非简单赈粮可解,如此一来接纳流民绝非长远之计,倒是不如同少司徒所言直接劝退,免受以后之苦。”

“陛下,陛下素以仁义著称,开设稷下学宫、应天茶楼也是为求天下思虑,学子们已然将陛下宣为明君在世,今日此事,各国流民之所以到我燕国来,其中小燕公仁爱之名也是重要原因,若我燕国最终选择闭门自保,岂不是寒了天下人之心”这是周胖胖发配过来名义上监督国君勤政的一位老谏官。

“周谏官此言差矣,陛下仁爱是一事,但燕国会不会被流民拖垮又是一事,万万不可将这两事混为一谈啊”

激进派、保守派和中间派。

林小暖叹了口气,托腮坐在高台桌案后,手中的毛笔时不时动几下,记录底下大臣们的有用观点。

一旦朝堂上出现这种激烈争吵,各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她感觉最累的往往不是争吵中的人,也不是坐在上面听人争吵的她,而是不远处坐在角落里面奋笔疾书、恨不得生出八个手同时记录的史官。

林小暖眼角票着那史官满头大汗还在挣扎着试图记全,不由得为他的健康担忧了一下。

“陛下,大司徒和大司礼回来了。”

身边忽然走来一位宫人,附在林小暖耳边低声耳语。

那位史官看在眼里,顿时一个激灵停下了笔,也不急着记了,就老神在在等林小暖发话。

这人还挺聪明的嘛,居然猜到了接下来我准备讲一些重要的话了。

林小暖从桌案下面摸出来了大木槌,槌头用红布包着,又摸出一面大鼓,使劲敲了三声。

“咚咚咚”

“肃静”

雄壮的鼓声夹杂着小燕公扯嗓子的大喊,一时间将在场的所有人都镇住了。

大臣们一致转头,坐的跟幼儿园乖宝宝一样,一双双眼睛盯着高台上的林小暖。

“宣。”

她对身边的宫人温言道。

宫人依言退下,不多久,大司徒贾允迈步走进来。

武阳宫内极为安静,群臣们正从刚刚白热化的讨论中慢慢冷静下来,此时都将好奇的目光落在了走向高台最近的两个位置的两人身上。

一人月白色外袍,天人之姿;一人玄色绣红纹,模样周正,正是这次朝堂上一直不见的大司礼和大司徒。

两人看起来有些风尘仆仆,大司礼身上还看不出来,但大司徒贾允肩头上的树叶还沾着露水,走的急甚至都没有时间拂掉。

他们两个去哪了为什么现在才来上朝

这有史以来来的人最齐的一场朝会,不过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贾允倒是没有显出一丝不自在,身上的气势不怒自威,十年来身居高位,再加上本来就沉稳的性格,早已无惧任何目光。

但每一次踏进武阳宫时,贾允总会感慨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