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千秋大典(1 / 2)

加入书签

五更初起,一声长长的鼓声自御前大内里响起,起先鼓声悠扬辽阔,似春雷惊蛰,模糊而振奋。紧接着,鼓声渐起,一声塞过一声,声音越发绵长响亮,逐渐从含元殿开始向长安城四面八方扩散。

随着内宫中鼍tuo鼓似水波般传递开,鼓声直至九声戛然而止。此时晨雾朦胧渐去,露出庄严辉煌的大殿一角。

御前侍卫金戈铁甲,身穿铠甲,手持佩剑,肃穆冷寂,清晨的雾霭没有模糊他们的威严反而给了他们无尽的庄严,代表泱泱大国的风华气度在这一刻显露无疑。

内宫鼓声余韵渐歇,忽得,长安城三座城楼上戒晨鼓同时响起,像是一根绳子牵扯着三只手,鼓声整齐辉煌,鼓声时缓时急。三座相聚数千里的城楼竟然完全同步,百声钟鼓齐鸣后,乐声停止,而天空倏地明亮起来。

今日圣人五十千秋大典,长安城内五品以上官员,大英国各地封疆大吏及三品以上官员全部奔赴入长安,只为了这次盛宴,宣武门外轩盖如市,仆役如云。

待漏院内,御史台众多御史再次检查各位官员衣着佩戴,形容举止,平日里待漏院总是成群,各自成派地分散各地讲话,今日全都恭恭敬敬地按顺序站好。直到他们听到三鼓齐鸣声渐止,神情皆为一振。

刚刚从太庙刚回来的太子瞬间从沉思中回神,他敛神垂目站在最前方,查看皇子亲王的御史露出满意的神色。

太子姿态从容,穿着得体,从不需要御史监督,向来最为御史放心,他身后站着身着皇子衮冕三位成年皇子,大皇子安王殿下,二皇子荣王殿下,五皇子尧王殿下。

负责亲王皇子的御史颇为头疼,前两位成年后便上过朝,大皇子一向循规蹈矩,不爱冒尖,二皇子沉稳有理,从不出错,五皇子虽以成年却至今还没上朝议事,是以今日第一次上朝,因之前佩戴金龙五爪玉佩违制事情现在还是神情不悦。

门外,黄门力士站在金水桥前,屏气挥手,用力挥鞭三下,长而柔软的鞭子在空中发出尖利鹤鸣。

三声鸣鞭后,太子理了理衣袖台步走出待漏院,神情

肃穆向含元殿走去。一行人动作轻而迅速,穿过微亮的天空,在一排排元前禁军中穿梭而过,跟在太子身后走向今日大典。

惠安帝穿青黑色玄衣,下套黄赤色纁裳,腰系白罗大带,垂挂蔽膝。黑色玄衣用金丝勾边,五色线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黄赤色纁裳则以轻重缓急,从上而下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华丽厚重的衣服在长明灯下闪着熠熠金光。

他端坐九阶明台上,十二旒冕冠长长垂落,红色朱缨系在下巴处,让人窥探不了圣人心思。他看到年轻太子的身影在薄雾中矜贵端庄地缓慢走近,他和皇后只有一双眼睛极为相似,琥珀色琉璃双眼,不管看着谁都像是被人温柔注视着。

他聪明好学,太子太傅安泽赞不绝口,性格坚毅果断,文武百官无一不服。他虽长相不似皇后,但言行举止无一次不像皇后。

他的皇后也是这般敏而好学,决而果断,一双含情似水眼眸悲天悯人,让所有黑暗无处遁形。

“儿臣叩见圣人,吾皇五岁,万岁,万万岁。”

太子在含元殿门口站定,动作标准,礼仪优美,徐徐拜下。身后皇子百官紧接其后,呼声震天,响彻云霄。

惠安帝收敛神思,沉声说道“众卿平身。”

太子起身,百官遵循,依次进入朝堂站定,文官为右,武将为左,三师三公阶下赐座,太子另设一席,五皇子时庭闻斜了一眼格外与众不同的太子,脸上闪过一丝愤恨。

今日的主要议程便是外邦众国朝贺圣人,鸿胪寺杨少卿按照流程,第一个上前行礼,并介绍此次外国入朝恭贺千秋的大致情况。

他昨日连夜奔波寻找高丽句公主竟然一无所获,要不是连护送高丽句入英的译语官都信誓旦旦保证进入关内道还看到过公主人影,他简直以为高丽句全体上下在讹大英。

大活人消失在大英,两边都不好交代。

杨安和四王子莫里达成协议,两方暂不予追究这事,一切等千秋大典过后再行商议,也不知道莫里是如何说服使团众人,原本愤愤不平的人皆保持沉默,杨安对这个贱籍出生的四王子另眼相看。

“宣使团觐见。”王顺义

高声和唱道,一声接一声的黄门力士接二连三地接声唱和着,声至望仙门外,早已排好觐见顺序的各国使者在黄门带领下依次走进含元殿。

大英边境开商互通已有四十余年,这大概是先帝在位时唯一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大英边境辽阔,国力强盛,兵肥马壮,和接壤近百个大小国家都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往来。

这次能收到大英千秋盛典邀请的四十三个国家或是边境国力强盛,或是常年和大英维持良好关系,或是贸易来往密切的国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