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习惯,察言观色的我(1 / 2)
专家说,察言观色是一种好习惯。
所谓察言观色,很多人认为那是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揣摩别人的心意。其实,这个想法不完全准确。
《论语:颜渊》曾经提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应该是最早提出察言观色的文献记载,意思是: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细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客观来说,察言观色并不仅指听别人说话、看别人脸色、揣摩别人心思,还应该包括留意言语里透露出来的思维习惯、思考神情下隐藏的生活讯息。
为避免被认为是一个喜欢泛泛而谈的兼职作者,我觉得我有必要简略交代一下具体应该怎么察言观色。
首先,在解释之前,请允许我引用专家所说的一句话:研究发现,人们在沟通时,7%的效果来自于说话内容,38%的效果来自于声音,55%的效果来自于肢体语言。
这其中,“声音”包括音量、音调、韵脚、感叹词等,肢体语言则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专家的话,有时候是没有错的。于是我根据专家的话,推断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察言观色、解读别人的心思时,不止要听清楚说了些什么,还要留意到怎么说。
音量、音调、韵脚、感叹词的情况比较抽象,请允许我不作详细介绍、直接解释肢体语言。
一般情况下,肢体语言比口语沟通内容更具可信度。因为伪装语言符号容易,但伪装身体符号比较困难。再次引用专家所说的话,就是:研究发现,人类至少有喜悦、悲伤、厌恶、愤怒、惊讶、恐惧6种与生俱来的原始面部表情,并且人类通常在2岁之前就已经能够用相同的脸部表情来表达这些原始情绪。
虽然我很疑惑专家在说话的时候为什么会经常使用“至少”、“通常”、“左右”这样的模糊字眼,我还是认真地记住了专家说的话,并记得专家特别强调:即使一个小孩又盲又哑,也会有那些原始面部表情,而人类通常在4岁的时候就能辨认一半的面部表情,到了6岁左右,看脸色的正确度就达到了75%。
关于专家所统计的这些数据的准确性,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论。正如一个自称很会算数的人说自己有37861根头发、其中有4356根分叉了,难道我也要争论一番吗?
咳,有些话,听过就算了吧。
肢体语言当中,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
面部表情主要决定于脸部的6个重要部位:嘴角上扬或下垂,嘴型张开或紧闭,眉毛上扬或下垂,眼角上扬或下垮,眼睛睁大或微眯,额头纹路。
人们之所以能区别情绪,大多是因为人们知道某些脸部区域对辨认某些情绪特别重要。以悲伤与恐惧为例,眉毛和额头就特别重要,厌恶与喜悦的情绪则以嘴巴的表情最有意义。当然了,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一副无表情的面孔。
其实,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与之相反,内心活动不呈现在脸部的筋肉上,反而很容易显得整个表情很不自然,越是没有表情的时候,眼睛里暗藏的神色可能越为明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