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好奇,起名需要注意(2 / 2)

加入书签

第二,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比如连战,字永平。比如曾点,字皙,根据《说文》解释可知: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第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比如陆羽,字鸿渐,根据《易》的解释可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第四,景仰前贤,比如牛僧孺,字师黯,就是景仰汉武帝赞为社稷之臣的汲黯、字长孺。

第五,崇奉宗教,比如:王维,字摩诘,就是崇奉佛家菩萨维摩诘。

第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比如李白,字太白。

第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比如张耒,字文潜,如果不是《老学庵笔记》记录说“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估计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名与字除了用以称呼,还能显现亲属关系。最常见的形式是兄弟姐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辈关系,如果那些兄弟姐妹都是单名,就共用同一偏旁,比如苏轼、苏辙兄弟。

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现长幼排行。先秦时,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长、仲、叔、季来表示,孟姜女、孔仲尼、伯夷、叔齐就是很出名的例子。到了唐代,则通常以数字来表示长幼,称为行第。比如《人日寄杜二拾遗》中的“杜二”是指杜甫,《与元九书》的“元九”指元稹,都是以名字来表示长幼秩序。

比较复杂的,是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上姓,姓的前面再加上孟、伯、仲、叔、季等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上“母”或“女”表示性别,这样就构成了女子字的全称。比如孟妊车母、中姞义母,在书写或称谓时也可以省去“母”、“女”字或排行,例如季姬牙、姬原母,有时甚至可以单称“某母”、“某女”,例如寿母、帛女。

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了。如果要从先贤的名和字中品出味道,必须要先弄懂那些字在那个时代所代表的意思以及习惯用法才行。

实事求是而言,名字是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而有了名字,人们才可以更有气质、更脚踏实地地活下去。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名字对人们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既然说了那么多,请允许我回想一下关于“如何起一个好名”需要注意的事项吧。

第一,不选多音字。多音字容易惹出被取“花名”、“绰号”的祸,而且多音字让人读起来无所适从,在起名时最好避免。

第二,勿用生僻字。近代学者章炳麟给自己的女儿取4个“工”字排成方块、即是古代的“展”字。由于用字太偏,难倒了不少人、包括女儿的老师,弄得很尴尬。今天的人们名中带有生僻字导致计算机无法录入,在户口登记、办理证照、银行存款、邮局汇款、购买保险、民航购票以及办理其他业务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人名看似个人的事,却有很强的社会性。名中滥用生僻字、不规范字,不仅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影响交际,应该尽量避免。

第三,双名不易重。按理说,“张颖”应该是个不错的名字,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仅北京市就有4000多个“张颖”。重名会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危害,而双名可使重名率大大降低。根据国家语委1989年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单名重名率为67.7%,双名重名率为32.4%。

第四,回避常用名。如果一个人叫“粤生”,他很可能出生在广粤,如果叫“海生”,他大概生在上海。根据国家语委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57万人中,叫“建国”的有630个,叫“建军”的有610个,叫“桂兰”的人有1084个,叫“桂英”的更多达1336个。起名的模式不要太雷同,使用率极高的人名用字也应尽量回避。一些地方父母给新生儿申报户口时可以先通过计算机查询有无重名,尽管因为人口基数大、实施效果不会太好,这一做法仍然值得推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