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平时修仁政乱世用重典(1 / 1)

加入书签

真正能做到大公无私的人能有几个,大部分人都是有私心的,尤其是那些沉迷于权利带中,以权利获得的利益的人,让他们放掉手中的权利更是不可能,收了他们的权利比杀了他们都难受。

一个身在高位的人,他们难免的做一些惹众怒的事,但当时他的地位高,地位比他低的人惹不起他,地位比他高的人他又不惹,这样他可以保证一时无忧,可他一旦失去权利,那些比他地位低人,被他惹到的人就要找机会收拾他了。

当然,那些身处高位的人都不是白给的,他们也明白这些,因此他们在上位时都会安排自己的人在很重要的岗位,同时跟别的大人物交好,大家好相互的帮衬一下,意图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君王的权利。

天堂圣国大臣的这种做法,要是用在先龙遗族,那就犯了极大的忌讳,先龙遗族的君王们就怕大臣们结党营私,大臣们一旦都拧成一股绳,就会危机到君王对国家的统治,这是一个英明的君王所不能容忍的。

英明的君王一般的做法是离间大臣们的关系,让他们相互的对立,相互的攻击,君王才能有所作为,当谁的势力弱时,君王暗中的帮助他,谁的势力强时,就帮助弱的控制他。

这样一来,使得大臣们不能变得异常的强大,即便强大,也不是一家独大,这样的话,君王就能从中找平衡,也就没有大臣能威胁到君王对国家的统治了,不然的话,大臣们都联合到一起,你君王怎么对国家进行管理。

君王是怎么知道下面的事,还不是通过一层层的报告,最后报到君王这,要是大臣都联合到一起,那报告给君王的东西很可能是不真实的,君王两眼一黑,什么也不知道,那他要怎样管理呀。

而且,君王是一个人,而大臣是很多人,真到了大臣联合到一起,把权利都揽了过去,那这个国家还有必要要君王吗,大臣联合执政也是可以的,就如同周朝的一个天子,被人撵走了,国家机器在大臣正常工作下没有出现问题,国家的发展甚至要比没有天子要好,这不也是个证明吗。

对于大臣们的联合会造成的后果,先龙遗族记忆中有非常明确的教训,应该怎样应对都是有明确的办法的,天堂圣国难道就没有人明白吗,不可能,天堂圣国发展这么多年,不可能连一位有能力的君王都没有。

没有贤明的君王,一个国家怎么能生存这么久而没被灭国呢,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比然要经历盛极而衰这样一个过程,在衰弱的过程中要是没有有能力的君王的领导,不能得到振兴,那国家的灭亡是必然的。

一个国家要想从衰败中重新焕发活力,必须要有有能力,杀伐决断的君王做领导,国家才能得到振兴,浴火重生,即使死亡也是新的开始,国家经历危机,一般都是因为当前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当时的君王做出变革,国家才能得到好的发展,国家要是不变革,那就只能灭亡。

而变革要做大动手,当然不能心慈手软,平时修仁政,乱世用重典,意思就是说,在和平的时候,国家的君王对国家的统治,要以仁义治天下,天下的百姓苍生才能得到幸福。

而在乱世,就不能以仁义治天下了,因为那个时候的百姓跟和平时期的百姓就不同了,和平时期的百姓只希望吃饱饭,太太平平的过日子,而这种生活在和平时期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当时大的环境也不允许枭雄奸雄的出世,顶多的在朝堂之上获得些利益。

乱世的百姓也是那个目的,吃饱饭,太太平平的过日子,可乱世乱世,他乱在哪,一般都是天灾人祸相结合,又是旱灾,又是水灾,今儿个地震,明儿个火山爆发,这种的天灾一出现,那对当时的国家影响就大了。

天灾是什么,君王是什么,君王是天的儿子,当天认为天子不贤明的时候,就会将下警示,要是君王还不有所作为,那天就要收回赐予天子统治国家的权利,将这个交给别人。

与此同时,百姓再受到别人的蛊惑,说什么君王无道等等,而且天灾的出现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不管什么年代,吃的永远是最重要的,很多的战争尤其是农民起义,都是因为粮食,没有吃的了,要么饿死,要么造反,饿死是一点活路也没有,而造反还是有可能活下去的,反正伸头是一刀,缩头还是一刀,那还不如放手一搏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老百姓都逼急了,更何况那些亡命徒和那些有野心的人呢,他们更是会利用这种机遇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话,你君王对他们实行仁政,白话几句,他们就能放手吗,不可能。

百姓是最好满足的,只要让百姓吃饱饭就可以了,可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危机中,国家已经被前代的君王们败的不成样子了,国家已经没有能力提供给百姓足够的粮食了,百姓吃不饱,自然还得造反。

饿红眼的老百姓已经不管那些了,这个时候的君王要是那种迂腐的人,那就没法管了,百姓本身是没错的,错的是你你们这些统治者,就是因为你们,让老百姓吃不饱,让老百姓活不了了,他们才造反的,不然老百姓也不会这样。

可老百姓造反就是造反,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造反就是大罪,罚的轻了不行,这种兵荒马乱的年代,处罚轻了起不到作用,只能重罚,用血淋淋的教训来引导那些造反的百姓,让他们回归正途,饿死是你一个人死,而造反却是跟你有亲属血缘关系的人都要死,而且是不得好死,其中的意义就要你自己想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