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天才的世界,就是让人看不懂的(2 / 2)

加入书签

“某又何必自讨苦吃,去做这样一件需耗时长久且短期内见不到成效,且稍有疏漏就会招致天下医者群而攻之的苦差事?”

听完李斯文这一番言辞恳切的说辞,孙思邈那张遍布狐疑的脸上,也少了几分猜疑。

他说的确实没错,他虽然怀有一身精湛医术,但开国三品县公的身份,远远比一普通医者的身份更为耀眼。

如今功成名就的李斯文若是无心仕途,早就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潇洒日子。

要不是见医者的处境实在困难,感同身受下想要出一份力来改善医者地位,他干什么不好,来掺和这种破事。

而他的构想一旦实现,不能再对医者耀武扬威的权贵们会指责他不务正业,看病没以前方便的百姓可能会觉得他多管闲事。

但只有他们这些真正得到利益的医者,没有丝毫资格去责怪他包藏祸心。

李斯文见爷孙俩微微变了脸色,暗暗松了口气的同时,继续为自己辩解道:“再说了,专精一科不代表不对其他医科进行涉猎,只是侧重不同。”

“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固然医术精湛,但他最擅长最出名的,还不是那已经成为‘医家绝唱’,号称能开颅去病,刮骨疗毒的外科手术。”

“而历代神医同样是各有所长。”

“医圣张仲景只一本《伤寒杂病论》便可号称是集医药理论大成之作,但最让医者佩服的,还是他那创造性的内科六经八纲。”

“西晋时期的大医皇甫谧虽名声不显,但留有第一本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被誉为‘针灸鼻祖’。”

“当然,还有被人尊称‘药王’的孙道长,您这一身医术也不敢拍胸脯说自己能包治百病吧?只能说是涉猎的医科比较广,内外儿妇...对了,还有五官科。”

见孙思邈态度软化,接近被自己说服。

李斯文摊了摊手,再次点出了一个之前被他忽视的大问题:

“孙道长您天资卓越,自幼便被称呼‘圣童’,可即便是你,也是耗费了五六十年的功夫才精通了五科医术。”

“反观天下医者,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些天资鲁钝远不如您的,若是学全了医科,这辈子可能就是个平平无奇的医者。

“但若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决定只专精一科,那可望不可即的名医境界,也不是不可触及。”

面对这无力反驳的事实,孙思邈只能是连连叹气。

这些年他见识过不少医术精湛之人,可遗憾的是,没有一个是有望神医境界的,能将医术融会贯通,成就一代名医的,都是少之又少。

但若是这些人从一开始就只专精一科,不说玄之又玄的神医境界,起码在而立之年,大部分人就能摸到一代名医的门槛。

虽然是专科名医,但身份地位,也绝不是普通医者能比肩的。

“...你说得对。”

一潭死水般的沉寂中,孙思邈嗓音嘶哑的点了点头,而后目光炯炯的盯着李斯文:“老道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孙道长请说。”

“暂且不提需要各科医术全部大成,推陈出新才能成就一代神医,就算是想要成为名医,也需要精通各科医术,将之全部融会贯通。”

“而像你所规划的那样,医者只专修一科,独木难支下,即便天下医者都能摸到名医门槛又如何?”

“要想医道万载长青,最需要的还是那些,留下不朽经典的代代神医。”

李斯文陷入沉思,正如孙思邈所言,虽然有些残酷,但推动时代发展的确实不是数额庞大的普通人,而是顶层那些,为数稀少的两三个伟人。

当年带自己课题的导师就曾感叹道:

‘别看为了完成这个课题,咱们这些人花费了大半辈子时间,但目的却只是为了节省那些天才一顿午饭的时间。

但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可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枯燥的数据身上。’

就比如医圣张仲景,他这一生著书众多,十六卷《伤寒杂病论》、十卷《辨伤寒》、一卷《评病药方》...大多都失传不存。

只《伤寒杂病论》中流传下来的一部分——关于杂病的《金匮要略》,便让张仲景成为了闻名海外的医学伟人。

天才的世界,生来就是让人看不懂的。

李斯文沉思半晌,摇了摇头:

“孙道长您说得对,想要成为一代神医,确实要先成为天下医术的集大成者。”

“但某觉得,如果是真正的天才,那迟早诗要成长为苍天大树,区区分科又怎么阻挡得了他半分。”

“普通人需要五六年才能学会的一科医术,天才只需要短短几月。”

“若是能遇见这样的人才,某怎么会加以阻止,某肯定是要支持他学会了就转科,还要嘱咐他多学多问,只希望他能早点成才。”

“但对于普通人,某认为还是分科进修更为合适。”

“杏林杏林,医者将自己比喻成杏树而不是榕树,就是因为他们清楚,医道是没办法像榕树那样独木成林的。”

“再比如某,某自认天资一般,所以只学了外科一门医术,对其他科只是触类旁通,谈不上精通。”

“但仅凭外科这一门医术,某便自信做到华佗当初刮骨疗毒的事迹,就是听上去天方夜谭的开颅治病...若是条件允许也不是不行。”

“而若是依照某的计划进行,不出二十年,如今这些才发芽的树苗,必将精诚合作成长为一片茂密的杏林,长势好的特事特办,长势一般的也能雨露均沾。”

“如此一来,成千上万的名医,总是要比一位神医救治的人多得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