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加油干(1 / 1)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第二天,是个数九天里的好天气,没有刮风,也不太冷。天才麻麻亮,不少的社员就起了床,两手拢在棉袄袖筒里,三三两两的往队部大院走去。
抓了阄,不丈量,也是干瞪眼。于是,不少的社员有些忍不住了,就想第一时间确认自己的土地边界,然后甩开膀子大干特干。
刘永好早就知道了大家的想法,连夜跟组里的几个干部把丈量的工具准备好,光木制的界牌就准备了好几百。
八点钟开始,一声令下,二队的社员们乌泱泱的跟着领头的几个,往田里走去。先分的是河心地,从最边上的一号地块开始,副队长和治保员两人拉着皮尺,一人一头就开始丈量起来了。
主家对于地块上心的很,安排人一边一个的盯着皮尺,生怕少了一丝一毫。
在一圈人确认无误后,才在主家的允许下,钉上界牌,同时埋下石灰做好记号。然后,记工员在本子上记好,地块长宽,面积大小,然后几方签字按手印,才算妥当。
姜斌在一旁瞅着这难得的场景,见证着这特殊的时刻,也许这样的情境,几十年也不会再重现了吧。
正在这头热火朝天分地的时候时候,村东的老王头家,也是热闹的紧。
自从枣红马进了家门,一家子仿佛多了个焦点,全家人就着牙齿毛色和腿脚,议论着,品评着,逗着乐子。
盼娣甚至学着老王头的样子,掰开牲口的嘴,看一看牙口,只见牙齿光泽闪亮,磨损的程度也小,就算她没啥经验,也能真切的看出枣红马正是年轻力壮的年纪。
松开手,盼娣顺手摸了摸枣红马的脖颈,皮光水亮的令人欢喜,于是高兴的抱来一些加了玉米糁的碎秸秆,让它吃个痛快。
昨天分完马,回来的路上,养马老倌,特地追上来告诉他们一件事情,“枣红马不仅口小,肚子里还有个崽子,开春就下崽,一个变两个。”
而且要是好好照顾的话,一个月就能歇过来,连耕地都耽误不了。
想到这些,盼娣一家对着枣红马更是喜爱,这简直是个大大的福星。
像他们家这种小户人家缺少壮劳力,能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那真是幸运的事情。要知道,农活可不轻省,累死一只虎,也翻不来一块地呀,但有了马那就不一样了,农时耕地,闲时搞搞副业,真真是家里的顶梁柱。
毫不夸张的说,这只枣红马比家里的任何一个姑娘都顶用。
因此,这匹马一到了家里,全家人从上到下都是舍不得再让出去了。
可800块的补偿,却是让家里人犯了难,总不能自己家占了便宜,还亏了别人吧。老王头家虽然穷,可这种事情却不能干,那是得被村里人直戳脊梁骨的。
盼娣翻来覆去,想了一夜,也没想出辙,这可咋办呢?
吃过早饭,盼娣怀着心事,去了分地现场,顺便遛遛枣红马。家里除了父亲,没有兄弟顶梁,因此凡事她也得蹦在前面。
………………
一家一家分地,看得多了,姜斌瞧着有些无聊,抬脚就要回去,这儿有爹娘看着,他放心的很,就他老娘王芳的性子,吃亏是不可能的。再说,谁闲着无聊,又能让他家吃亏呢。
姜斌没考上大学,可能还会有人暗地里使绊子,如今却是铁定没了这样的人。
从田里回村,只有一条道,还是平时留着农忙机耕的道路,数九寒天的日子,冻的硬邦邦的,走在上面都感觉有些硌着疼。
半道上,遇着来寻父亲的盼娣,鲜艳的大红袄子,倒是看着非常妥帖。
记得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她还来送过自己,因此倒也不陌生,于是走上前去,打着招呼,“这是去看分地?”
“可不,估摸着快到我家这儿了,怕我爸一个人忙不过来”,盼娣作为家里的老大,没有成年兄弟,倒是经常由她出面,练就了一身爽利的性格。
虽然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同龄,但是接触的机会还真不多,三两句的寒暄后,好像已经无话可说,姜斌想找点话题,可是又不知道说什么。
瞧着姜斌的样子,盼娣突然说,“大斌,我挺佩服你的,不仅学习好,能上大学,还能带着其他人发家致富”。
姜斌说,“如今政策好,敢想敢做就有机会,羡慕我什么,你也行的。”
“说的好,敢想敢干才有机会,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这辈子也要拼个机会出来”。
盼娣的豪言掷地有声,倒是让姜斌佩服的紧,这样一个村里的姑娘,却是有着不一般的豪气,让人心生好感。正是因为她的这一份心气,上一辈子才能干出一份事业吧。
盼娣接着说道,“可我只是个农村丫头,虽然知道应该拼搏,却不知道怎么拼?”
姜斌一时有些心疼,急忙的说道,“怎么会呢?最是努力不负人,女人不比男人差的。特别是现在政策好了,你家这次得了马,搞个运输,拉个货,都能挣钱,等有了本钱,将来买卡车,组运输队,都不在话下。”
对着这个女孩,姜斌突然间觉得自己有好多话要说,他很想借助自己的见识,稍稍帮助她一下,哪怕只是一点点助力。
“那怎么可能,咱们怎么能买得了卡车?”盼娣笑着道,觉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姜斌有些发急道,“怎么不可能,有志者,事竟成,还是那句话,只要你敢想敢干就一定有机会”。
瞧着姜斌的样子,盼娣突然有点豪气顿生,“我相信你!就像小时候,我俩一个班的时候,就相信你能考大学。这不,你果然考上了”。
“小学,咱俩当过同学?”姜斌是真的没啥印象了,岁数渐长,对于小时候的事情越来越变得模糊。
“怎么没当过,小学一年级同班同学,只是我后来不上了。”
说起这些,姜斌倒是有些印象,他读小学的时候,正是文*革最乱的时候,日子也恓惶,饭都吃不饱,又有几人上得了学呢!在他的记忆中,确实有不少同学,陆陆续续就不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