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镜子(2 / 2)

加入书签

“你出招吧!”卫豫笑道。

“比武你赢了,比文你可不一定能赢,我也不会太过于为难你,就给你出两个对子,你能对上来就可以进这道门了。听好了,第一道对子上联是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伴郎团一阵窃窃低语,幸亏他们之中也不全是只会上马打仗之人,过了一会只听卫豫朗声答道:“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好!”围观众人鼓掌喝彩。

“不错。”萧元锦笑盈盈说道:“下一对,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这些对子都是张晓瑛以前跟同学玩的,拿来考这些古人肯定不会难到他们,他们对汉字字词的理解和掌握远比现代人要深。

果然没多久卫豫就答道:“木之下为本,木只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

众人又是轰然叫好,萧元锦正想让开门道,一个小女孩的声音急急喊道:“还有还有。”

萧元锦笑道:“妞妞你说。”

小女孩正是陈灵秀的大女儿妞妞,小小的女孩子梳着总角可可爱爱,面对前面一群人一点也不露怯。

“为何一匹马能拉动的车,如今两匹马却拉不动?”妞妞像个小大人一般一本正经地出题。

众人一阵哑然,伴郎团里有人笑道:“因为……”

卫豫抬了一下手制止了那个伴郎的话,也一本正经地对妞妞说道:“你这个问题可难住我啦,还请妞妞小姐赐教。”

“因为两匹马拉向不同的方向。”妞妞得意地高声说道。

众人都笑起来,卫豫把一个红封递给妞妞:“多谢妞妞小姐!我可以去接新娘子了吗?”

“过了我们这一关,还有我小姨姨那关呢。”妞妞接过红封美滋滋说道。

进这道门就是内院了,只有新郎可以进去,伴郎们就要止步在二门了,卫豫心情忐忑地来到罗思维的闺房前,果然房门紧闭。

他抬手敲了一下门说道:“思维,我接你来了。”

屋门后有一人问道:“我且问你,你是那一日开始心悦我思维姐姐的?”

卫豫愣了一下,意识到问这话的人是安平县主,而且这附近也没有旁的人,显然是特意留给他空间答话。

这些话他和罗思维平日自然是不会说的,但是今日他却觉得说出来是自然而然的。

“第一次见她那日。”卫豫答。

“见她那日是哪日。”屋里又问。

“正元二十五年六月初九午时。”卫豫答。

这连时辰都答出来了,张晓瑛忍着笑,又问道:“我思维姐姐日常最喜吃的是何物?最不喜吃的又是何物?”

“最喜吃的是焖石螺,最不喜吃的是面饼。”卫豫答。

张晓瑛听到“石螺”一喜,这也是她最喜欢的小食之一,嘴巴一时犯馋,差点忘了接下来该问什么。

不过问题都写在纸上,她看着纸签问下去就行了。

这些问题都是她跟罗思维一起准备的,也是罗思维平日想问却不好意思问出口的问题,趁着这个机会张晓瑛一股脑地帮她问了出来。

一问一答中,一对新婚夫妻的心靠得更近了,罗思维心中满满地都是幸福感。

卫豫顺利答完了所有问题,门开了,张晓瑛扶着蒙着精美红盖头的新娘子款款起身,卫国公府请来的喜娘也赶紧上前在另一边扶着新娘子。

时辰已到,罗思维和卫豫拜别罗夫人,张晓珲走到罗思维身前蹲下身子说道:“思维姐姐,我背你上轿子。”

随后他背着新娘子稳稳地送上了花轿。

这一幕却是迎亲的众人没想到的,卫豫也没想到,他本来以为张家也就是跟罗夫人母女关系密切一些,但是张晓珲这个举动就表明了他是罗思维的娘家兄弟,张家也是罗思维强有力的娘家依靠。

在大乾新娘子若是没有娘家兄弟背上轿子是被人看不起的,没有亲兄弟哪怕堂兄弟或者是表兄弟也行,偏偏这两类兄弟罗思维虽说不是没有,但这么些年跟没有也差不多了,甚至没有说不定更省心些。

卫豫本来是想自己背媳妇上轿子的,哪怕过后再被老娘罚也认了,但是没想到张晓珲有这个举动,他终于意识到张罗两家关系不寻常。

南北相距几千里的两家人,究竟是何缘由走到一处的呢?

接了新娘拜了堂送进洞房,红盖头揭开那一刻新娘子的妆容着实惊艳了众人,虽然看着也是大乾的新娘妆,但是跟她们以往见的新娘妆大有不同。

夫人们纷纷赞叹,直说化妆的人手巧,新娘脸上的粉一点都没掉,看起来那么清新自然,她们今日照过了那面镜子,清楚自己脸上的粉都是什么样子。

新房里就剩下卫豫和罗思维两人的时候,今日那个疑问还是萦绕在卫豫心中,他好奇地问起自己的新娘子。

罗思维想了一下说道:“我娘跟晓瑛妹妹一家曾经在同一处所在生活过,晓瑛妹妹说我娘是她们那里的英雄。”

“竟有这般缘分,那处所在是在何处?”卫豫又问。

“那处所在也是在大乾,不过无论是我娘还是晓瑛妹妹一家都无法再回去了。”罗思维说道。

她不能说得太多,但是完全不说也不行,别说卫豫了,就是她自己之前不也是好奇得不行吗?况且她也没说谎,她娘跟晓瑛妹妹一家生活过的地方确实就是大乾所在,晓瑛妹妹一家甚至就住在京城呢。

“如此说来他们原是故人。”卫豫觉得自己了解了真相,岳母和张家曾经是某个门派的门人,如今下山了便无法再回门中。

“正是。”罗思维答道。

“咱们歇息吧!”卫豫放下帐幔,不再把心思放在白天的疑问上。

但是在皇宫里,皇帝却发出了疑问:“你没听错?真的是亩产四千五百多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